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实践 > 侗乡文化与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

侗乡文化与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

2014年12月23日 07:40:28 来源:原创 访问量:1449

新晃一中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课 题 申 报 表

  侗乡文化与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调查报告、影像资料           

  主  持         姚     沅     范    

            杨     永     旭   

        189****7399               

      田                    

       新   晃    一   中                          

        2014年4月20日             

 

新晃一中高二年级组

二○一四年

 

 

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新晃县教育局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申请者(签名):姚沅范

 

                          2014  年 4  月 20

 

 

 

 

 

所在单位的承诺:

    本单位承诺对申报者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果获得立项,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新晃县教育局的有关规定,接受新晃县教育研究室的指导,为本课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课题研究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对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信誉保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侗乡文化与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课题类别

1.社会类

1.社会类   2.法律类    3.教育类    4.心理类    5.体育类    6.历史文学类 7.语言类   8.音乐类    9.美术类    10.民俗类   11.数学类   12.物理类 13.信息类 14.生物类   15.化学类   16.经济管理类   17.地理旅游类 18.规划设计类    19.机械类    20.文化创意类    21.传媒类   22.其他类

完成时间

2015 3 

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影像资料

指导老师

姓名

性别

 

职务

学历

课题内分工

杨永旭

中一

校长

本科

顾问

姚沅范

中高

地理教师

本科

主持、指导

田锡坤

中高

教研室主任

本科

指导

杨序吉

中高

历史教师

本科

组织、指导

徐东川

中高

年级组长、数学教师

本科

组织、指导

张有晖

中高

年级助理、物理教师

本科

组织、指导

谢兴亮

中一

年级助理、化学教师

本科

组织、指导

中一

信息技术教师

本科

摄像、电脑制作

课题组成员情况

姓名

学号

课题内分工

主要成员

 

姚金圳

121****10182

1205

资料收集

吴贻培

121****10213

1205

资料收集

姚鸿波

121****10202

1205

资料收集

张豪

121****10195

1205

资料收集

余其文

121****10194

1205

资料收集

彭塬堒

121****10223

1205

资料收集

杨珺程

121****10246

1205

资料收集

张皓

121****10146

1204

资料收集

杨雅婷

121****10175

1204

资料收集

姚雨含

121****10753

1204

影像资料

吴思虹

121****10191

1204

活动协调

张仪婷

121****10203

1204

资料收集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步骤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要求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正在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提供保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为规范学校对选修课程Ⅱ(即校本课程)的研制,新课程规定在28个(最低)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6个选修课程Ⅱ的学分,这意味着学校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出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充分考虑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求、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特征。

2侗学文化传承的需要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的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新晃侗族自治县于1956125日建立。辖域面积151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万人;侗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属北侗方言。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侗族无文字,长期以来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鲜为人知。虽然新晃侗族自治县侗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但真正懂侗语的人数并不多,目前仍使用侗语交流的仅存于中寨、碧朗及米贝、禾滩、李树、扶罗、贡溪、新寨等乡镇的部分村庄。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数不断增多,侗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师资支持,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侗语面临失传的危险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侗学文化族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侗族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侗学文化和教学资源有机整合,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侗学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将侗学文化研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继承扬侗学文化。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侗学文化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工作。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锤炼学生的意志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机遇,为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动脑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在课堂上无法体验的学习乐趣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品味成功体验创新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探索考察能力、自我展现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养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体验创新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发展。

2、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侗学文化,形成特色教学。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侗族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侗学文化和教学资源有机整合,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侗学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将侗学文化研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继承和发扬侗学文化。结合我县实情,通过校本课程研究,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足,找到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努力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 有助于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

中小学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将研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用先进的理念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境界,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协作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通过校本课程研究,广大教师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调查研究,使广大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侗族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继承和发扬侗学文化,展示侗学文化的魅力。

2、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将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能力。

3、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积累经验。探讨校本课程教学如何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使校本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收集有关侗族文化的资料,了解侗族的灿烂文化,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

2、指导学生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有重点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对象,运用文化传承的理论指导学生分析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结合本地实际,策划传承侗族文化的基本策略。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侗族聚居地的生产生活环境,体会和感悟侗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服饰、建筑、饮食、节日、语言等方面全面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4、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与侗族有关的传说、典故、风俗习惯,挖掘侗族山歌、婚嫁、祭祀、戏、鼓楼、节庆活动、酒文化等,将侗族文化发扬光大。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44月—6

1、酝酿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2、召开全体参加课题研究人员会议。

3、完成课题研究的立项申请工作。

4调查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  20147月—9

带学生深入侗族集中居住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考察中寨北侗风雨桥、石凉亭吹号筒管,领会北侗山歌风情。

2观看贡溪天井戏,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3考察通道南侗民族风情,看皇都侗寨鼓楼哆耶研究南侗北侗语言、文化差异,品侗家拦门酒和风味特产。

4到贵州省黎平县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侗人文化三样宝”之一的“侗族大歌”, 领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410月—20153

1、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汇总相关信息

3、整理各项研究资料,编成资料集。

4提交成果,请相关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审核、验收和评价。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研究手段和装备条件等)

1、本课题采取带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对侗族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考察侗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侗文化的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察,收集和拍摄侗族聚居区的影像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侗族文化提供第一手材料。

3、到文化馆、广电局、旅游局等部门收集相关文件资料。

4、走村入户拜访民间达人,充分挖掘民间文化瑰宝。

5、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校本课程和民族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6、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并且保证在经费方面充分给予支持。学校已有照相机和摄像机,基本上能满足本课题组外出考察、收集影像资料的需要。

7、课题研究人员热情高,各种人才配备整齐,学生基本功扎实,有吃苦耐劳精神,能保证完成相应的考察实践任务。

8、部分学生和教师不会讲侗语,给调查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另略研究经费不足。

9、拟解决的途径:争取上级领导给予支持

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调查报告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

2

《侗族民俗文化集锦》

影像资料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

3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集》

资料集

课题组全体成员

经费预算

经费开支项目

经费预算

金额(元)

资料费

购买书籍和影像资料

2000

调研差旅费

实地调研车费、食宿费等

10000

小型会议费

课题开题、中期检查、结题

5000

其他

其他临时开支

3000

 

 

 

 

 

 

 

 

 

 

 

指导老师签名盖章:         

                                                 

学校

意见

 

 

 

 

签名盖章:

                                                  

教研

部门

意见

 

 

 

 

                            签名盖章:

                                                  

 

此表一式份。

 

 

编辑:杨胜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