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享阅读 > 教师共享阅读第五期

教师共享阅读第五期

2012年10月11日 00:00:00 访问量:1456

 

新晃县第一中学教师

 

 共享阅读

 

2012年下期第一期 (总第五期)    教科室汇编

 

主编:吴泽勋  责编:向东长 杨胜文 杨顺敏       内部资料

 

——————————————————————————————————————————

文字仍然是王道

 

谭  健

 

    媒体在转型,新闻工作者要转型。“你说或者不说,它就在那里。”但你转还是不转,结果就迥然相异。不转,它会离你而去;转了,才会与你并辔前行。于是,怎么转就着实让人“坐卧不宁”。

    互联网盛行导致的浅阅读,使人们把文字看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人把转型当作颠覆文字、颠覆美文、颠覆深度报道。转型就是让文字坐冷板凳吗?其实,媒体不论如何转型,技术不论怎样发展,文字仍然是王道。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一种符号,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是连在一起的,忽视语言文字,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忽视思维能力。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是靠思维才成为万物之灵长的。可以说作为这根苇草盛开的“最美丽的花朵”,思维层次决定一切。如果语言不强,文字很弱,必然会制约你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稀松平常,想在转型过程中完成华丽转身,几乎是天方夜谭。

    我说“文字仍然是王道”,着眼的是两个层面:一个是间接的不变,意指语言文字像过去一样,作为思维的一种工具,仍将继续从看不见的“大道无形”的层面,磨砺你的逻辑思维,提升你的思维能力,使你经过这种思维体操的训练,想问题比别人深远、独到、全面;别人看不出来的问题你能看出来,别人想不出来的思路你能想出来,从而把你陶冶成为一个“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并不排斥在读图时代、网络时代也会发生一些直接的变:美国《纽约时报》每天在报头位置印着这样一句话: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意思是“刊载一切适于发表的新闻”。面对“报纸消亡”之说,如果我们把print只做“印刷体”解读,那么《纽约时报》1896年确立的社训就“一语成谶”了:它把“浅文字”推给了网络,而把“深文字”留给了自己。现在,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报纸杂志化的做法,就是某种程度的印证。过去,报纸肯定是靠新闻来取得统治地位的,现在不一样了,是以新闻的深度甚至新闻的美文来取胜,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从甲骨到竹简,从纸张到电脑,文字穿越千年,几经演变,抖落尘埃,依然是“造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因为具体技术和业务层面的东西,在“最美丽的花朵”面前,不过“小菜一碟”耳。而由语言文字锻造的思维能力、思维层次,则是人的核心素质,远非一日之功能铸就。所以,在转型过程中,千万不要走入误区,以为转型就是一天到晚痴迷网络技术或是背个包,这里拍拍照片、那里搞搞视频。

    必须承认,这是转型,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转型,必须下功夫把它学好学精,要不然就成不了全媒体记者。但不要剑走偏锋,还是要以文字为基础,靠文字来立身。用“文字”牵引你学技术,用“文字”教化你拍图片,用“文字”开导你搞视频。原因很简单:“先立其乎大者,其小者不可夺也!”

                                         ——摘自2012年《新湘评论》18期

教育:守望“人本”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是振聋发聩的一问。

    发出这一问的是19世纪末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巅峰期的美国。这时的美国,像停不下来的列车,GDP飞速增长(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工人的痛苦和富人的迷惘也与日俱增。

    数字,创造了奇迹,却把创造的主体——人及人的自由、幸福给埋葬了。

    于是,有识之士终于发出了“为了人”的呐喊;于是,就有了声势浩大的“进步运动”和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

    今天,中国教育突飞猛进。面对教育的“异常”,我们是否也要警醒一下:教育可以“唯数字化”(量化)吗?教育发展能够走“类GDP”道路吗?教育显现出来的空前繁荣与前所未有的失衡与失魂,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下——教育怎么了?教育应该怎么样?

    理想与现实的“两立”(有时竟至“势不两立”),让人感觉:教育家在说梦,教书匠在做工。一个是“自恋”,一厢情愿、一往情深;一个是“自怨”,身不由己,身心憔悴。

    对教育的诠释与解读,也太多,且太玄,让人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事实上,真理都是朴素的,真理的表述(或曰“呈现”)也总是简捷的。对教育的探究,最好的办法也许就在于对教育“终极问题”的仰望和对教育“起始问题”的守卫,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宗旨与本质所在。

    从哲学上讲,归宿点也就是出发点——“终于”永远源于“始于”与“基于”。

    因而,对教育,无论是理论建构者还是一线践行者,都不能不探究这样一个“原始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本真”的认识,我们才能做真正的教育工作,师生才能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原始问题(或曰“源问题”)给我们树立起了教育的价值坐标,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了根本性的价值取向。怀揣着“源问题”上路,我们会不时叩问自己:眼中有人吗?心中有“成人”的愿望吗?举手投足间触摸到“人本”的幽灵吗?

    寻找教育的意义,就是寻找未来的人——开发生命的潜能,开启生活的前程。只有这样,教育者才不会倦怠,教育才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生命特质、文化品质的创造、实现与享受!

    面对“人不见了”的教育现状,教育的当务之急显然就是寻找消失(或曰屏蔽)了的人。只有找到了教育的主体——人,教育才能实现其“成人”的宏愿,才能做出“呵护发育着的人,托举发展中的人”的功德。

    因而,我们需要重返教育故园,重建教育生态,使教育“回归”教育,使教育“生成”教育,使教育“超越”教育。

    首先,教育即生活。它是有情的、生动的,充满灵性与活力。教育不等于教学,教学也不等于成绩与名次。教育是广阔的,深沉的,智慧的。它是生命的一种态势,是生长的一种境界,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如同一条激越的溪流,教育,永远奔涌在生活的原野上。因此,任何人为的“驳离”与“拔高”,其结果都只能适得其反,只能把教育逼向“异化”与“枯涸”。

    其次,教育乃文化。它是博大的、宽容的,富有张力与魅力。通过教育,使“文”内化,使灵魂得到“文明”的沐浴。因为“文化”,人才有“格”,才能在天地万物间闪现出伟大的思想光芒。因而,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就是“文而化”的美妙历程。如果说生活是教育的母亲河,那么文化就是教育的脉、教育的基因,就是一个人精神发育史上不可或缺的生长素和催化剂。通过“文而化”的建构,支撑起一个“完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教养和责任心的“现代人”。

    第三,教育为创造。它是鲜活的、解放的,涌动着激情与创意。每一个教育体(包括教师)都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教育是非程式化的,是不可复制的。教育的独特性与独创性,让教育“天生”有别于生产,有别于制造,因此,教育的价值绝对不能用“物”的方式(定时定量、计件计量)衡量。教育是“树人”,是创造,它需要空间,需要时间,需要好奇,需要尝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伴随人生,唤醒欲望,激发潜能,实现并超越自我。它是哺育,哺育多彩个性;它是开发,开发多元智能;它是催化,催化多样发展。正是由于创造,教育世界才如星空和道德准则一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康德语)

    一言以蔽之,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

------摘自《教师博览》

自学探究的操作原则

 

    1、时间控制。自学探究时间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原则是偏紧但不能太紧。太紧了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学生浮光掠影地看一遍,起不到实质作用;太松则不易形成紧张学习的气氛。所以自学开始时必须讲明时间要求,到时间就停止,让学生们比比看—谁按时学完了,谁还没有完,以增加紧迫感。

    2、加强管理。在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情况下,教师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明确自学后的检测方法,是提问还是板演?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督查,重点巡视中差学生,中差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学态度不端正,所以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真正进入自学状态。三是自学后进行认真的提问、板演或其它有效的检查,对自学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3、分析学情。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学生的错误例证,并在头脑里分类,把倾向性的错误记下来,供评讲使用。尽量少做与巡视无关的事情(例如在黑板上抄题),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指导探究的操作原则 

 

    1、以学定教。注意体现“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根据先前自学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确定需要重点指导的内容。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多数学生都会的东西尽量少讲甚至不讲,找出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的问题,集中优势时间予以指导。

    2、随机进入。注意运用“随机进入”策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新的问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

    3、十字交叉。注意运用“十字交叉”策略,提供具有多角度、多观点、多线索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情境,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争论,自由表达,互相质疑。

    4、面向全体。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光让好学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让好学生注意聆听,随时准备纠正错误,这对好学生加深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做既锻炼了后进生,又增加了好学生的成就感,一举两得。

    5、民主交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放低身段,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千方百计调动保护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互相质疑的勇气,努力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文化。

    6、找出规律。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要重在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要把学生在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讲清楚,不使学生在实践运用时走弯路。

    7、该讲则讲。强调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遇到不需要探究的陈述性知识和通过探究仍然难以理解的知识,该讲则讲,但要精讲,讲到要害之处,切忌重复和絮叨。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