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桐花万里丹山路

桐花万里丹山路

2012年09月29日 00:00:00 访问量:1127


【人物介绍】
    闵济林,男, 1951年 1月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现为天长市炳辉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市教委高中语文教研员。社会兼职有:市六届政协委员,安徽省语言学会会员,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望城诗社副社长,《炳辉学刊》、《天长诗词》、《重阳诗刊》主编。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桐花万里丹山路
炳辉中学校长  闵济林
 
我眼中为何含满泪水,是因为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伫立在浔河桥头,看着城西森林公园青山般的远树,我似乎在倾听县志中所写的黄雀湖荡的鸟鸣,似乎在触摸二十年前的十里荭草和秋日里的荻花,一股沧桑感向我袭来。转身南市区,眼前一亮,看到炳辉中学绿树掩映中的红楼,心头倏忽震撼于“圆梦”二字,点滴的豪情稍纵即逝,追寻十年梦中的情人,人生十年之旅,让我感觉到有奋进中的欢乐,也有疲惫后的苍凉。
    十年前,即1997年8月,我不顾岁月的忧伤,从抑郁的空气中跳出,来到城南郊外的荒原,挟着14万元上海的捐款,要在一片纵横的沟沟坎坎上建一座崭新的学校,阵阵茫然无奈与不甘颓唐、羞于屈辱之情交织在一起。“不畏前方狼虎地,一意孤行去拓荒”,“碧血苌弘衅未足,拓荒何惧路三千”是当时的誓言,我知道,我做起了新梦,落入单相思的陷阱。
    我的梦,在青少年时期就被扼杀了。当年导师一声令下,一代青少年同时失学;读书的欲望曾像蛇一样在缠噬着我的心;文革中唯一的高考,终因“一张白卷”掀起的狂风把我卷到人生的谷底。就是那时候,我被无辜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岁月苦怕了!从此,教育对我比什么都重要。
    那一年恢复高考,当我如饥似渴、匆匆忙忙补完那些缺失的教育时,天意让我走进了教师的行列。也许是因为挨过教育的饥饿,即使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时,我依然端坐小楼成一统,心无旁骛。我总是用最认真的课堂教学去滋润我爱极的学生,也用最醇厚的情感去润泽我心仪的教育。直到我走上教育管理岗位,最合适的、最美的教育依然是我追求的最爱。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此后十多年因固定工作环境的强迫,我在一所非重点的普通高中,同大多教师一样在屈辱中挣扎,直至麻木。谁希望被划为另类?谁希望从事无价值的劳动……我走出来了,欣然接受了重任,斗胆踏上了白手起家的建校办学之路,在一片荒地上开始规划心目中的教育蓝图。人生的重大决定往往是由情感规划的,我知道,只要敢于构思,敢于投身,敢于自期自许,就能走向不可知的充满美好的明天。
   梦的开头是艰难的。面对捉襟见肘的一点财政拨款,怎么支付老百姓的用地补偿?我想起历史上的武训,曾拿下了教书人的架子,利用个人资源或老着脸皮挨门挨户地化缘筹资;我也曾向教职工、社会上的热心人(包括家长)借款;还曾向银行贷款,为此还大醉了几场。举债办学,最多时欠下一千多万元债务,焦虑了多少个夜晚,我失眠了,常常斜倚床头,一包香烟燃到天明;有时还养成了夜半吟诗的习惯,所谓子夜寻醉者是也,所谓“露似珍珠月似弓”,“雨水打在芭蕉上声音变瘦”,“昼夜不止,忘情燃烧”之类网上的句子,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景吧。
    中国人的公益事业心恐怕是世界上排名最后的。为征地开了六十多次会议,一回回登门拜访、谈心,一次次吵架、流产。有时会议从早晨开到夜晚,村民尚可轮流回家吃饭,我们却要饿着肚子。学校不能像开发商那样依靠政府的政策和手段,只能用真情心语,哪怕是下跪的方式去感动村民们……当拆迁的最后一个钉子户举起铁锹、钢叉的时候,在那一瞬间我忽生怜悯之情,悟出了农民革命的许多道理,从那一刻起我的心在痛在流血,想到了鲁迅对国民性的解剖,想到了提高国民素质真的很重要。这更坚定了我的办学信念。我希望他们的子孙能在这块土地上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扭曲把拳头挥向兴建学校的人们。真正的坚强者,从来不会给自己留有退路;相反,总能在山重水复中踏出一条新衢来。
    1998年秋,我们在党校等地租借教室,招收六个班学生。市领导撑腰,鼎立支持。尽管招来的绝大多数是全市最差的生源,但家长的心仍在浮动:教师在哪里?是的,一所没有一个教师的学校怎么办?以后的每年秋季招生,我们都为教师发愁。2000年首届高中招生时,学校没有教导主任,没有年级主任,甚至物色不到班主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有靠自己培养。为选聘乡镇教师,校长想要个真实的第一印象,往往在同时开的一节考评课里要跑五六个教室。为了能招收到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要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自荐材料,要面对面的谈话测试。对那些紧缺学科的师资,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学校不惜自己掏腰包发工资到外省市聘请编外人员,为政府分忧。
    而招生的形势就更为严峻了。生源决定一所学校的前途。适逢我校高中招生的那年,取消划片招生的计划,学校除一中受政策保护外,全部走上了市场。在生源大战面前,一所什么都没有的新建校在10所完中当中明显处于弱势。于是,艰难的宣传与动员工作开始了,全校教师齐上阵,为了学校的明天,为了取信于家长,我们坦现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上帝,连续七年,我校的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许多传统老校。
    梦在继续,梦在分段进行。差不多五年时间,炳辉园建成了,建成了南市区的风景线,公认的全城最亮点。英红洋瓦,橄榄绿墙,幽雅地透出种种欧陆风情;垂柳香樟,哺园梅岭,弥漫着点点温馨诗意。报国碑、矢志坛、濯缨池、将军铜像、树人广场等校园十二景点的命名,让师生感受到身边的古典与文化的美仑美奂;学校主题词、清韵小赋、教育名言、办学成果、捐资名单等多幅文化墙的设置,对师生的教育熏陶潜移默化。文化艺术与德育是相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无可替代的。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说:什么样的校园才是一流校园,一方面要看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看校园文化,比如是不是有很美的文化氛围、很好的道德氛围,是不是鼓励学生去健康地追求个人的发展。年轻时,我在塔塘小学做代课教师,一间倾斜的土墙草屋便是学校的全部,几排低矮的泥台是学生的课桌,“老师叫背书,学生站起来。开裆全露出,小鸟蹲泥台” 便是我那时写的一首打油诗,在含泪的笑之后不能不为中国的教育悲哀。十年前来此建校,我就发誓,一定要建成全市最美观最坚固的教学楼,这些我做到了,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校园文化的积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育人质量,《炳辉学刊》、《炳辉园》小报创办了,校本课程及其教材、校本研究等等都伴随着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同步前进,在点缀的大鹅卵石、小金牛山、在移植来的百年老树身上我们似乎都可以找到炳辉园已经传承并积淀着厚重的历史。
    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教育需要诗意,诗意可以使教育多一些浪漫的情怀;教育更需要激情,来自诗意的激情可以让教育彰显出无穷的生命力。十年来,炳辉园总有一种浓浓的工作激情和学习激情,我们的师生总是踩着急匆匆的步履,总是藏着思考着的眉宇,总是沉浸在一种配合默契的施教和求知的氛围里,严谨而稳重。有时晚自习结束信号响了,校长主任还不得不赶学生、老师回家。当然,校园里间或也有拔河队边的助威声,也有足球场上的呐喊声,也有琴棋书画音乐诗歌赛场的静音雅韵……随处都可以看到师生们的机智和聪慧,炳辉园又是洒脱和充满活力的。
    在梦中,我感受到的是灵魂的基石,触摸到的是滚烫的热血。家长常常被炳辉中学的一种爱岗敬业团结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人生需要呆劲,有人说有呆痴的领导必有呆痴的部下,可我有时还是弄不懂究竟哪来的力量能产生出如此让我倾心的教育。我爱学校里每一个淳朴的老师,更爱他们自觉钻研与奉献的精神,说真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是一个奇迹!这种执着不仅感动了我,也影响了我。有这种精神相依相伴,我并不感到岁月的流逝,还能不断汲取青春的力量。十年前,我为自己的孩子没能读上理想的小学、初中、高中而懊恼;记忆中,我为许多教师子女不能成才而忧伤;办学以来,我立誓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将来都能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我们为激励全校学生及教师子女成才,出台了多种奖励政策,我认识到,连子女都培养不好的教师是缺乏工作动力的。
    如今的炳辉园人气旺不仅表现为教职工,还影响着他们的子女。2007年高考,我校14名教师子女参加高考,11名达到重点本科,五名学校领导成员的子女都相继考入全国名牌大学,教师子女能轻夺全市中考成绩第一,能走进北大的校园。出身农村贫苦之家的子女在我校也纷纷考取一本二本。我爱炳辉中学的每一位学生,早晨与夜晚,我都想来到他们身边,看那张张稚脸,听那叮咚的鸣泉。为教室装空调、装多媒体,建筑健身休闲广场……我们在所不惜!为的是让他们能比当年土屋泥台培养出的他们的父辈们更有出息。我总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想起他在炳辉园的读书时光,是自豪的,而不能有半点遗憾和怨恨。
    梦想在一步步地实现,有时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做任何工作,只要你撑出第一篙,再一篙篙地撑下去,义无反顾,你就会逐渐靠近成功的彼岸。
 十个春秋的更替,我们已跨越七届中考、五届高考。就拿2006届高考来说,像我们这样以三类生源为主体的学校,高考应届本科达线率为71.6%,为全市所有高中第一,510人达本科线;2007届高考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共970人参加高考,达本科线708人,本科达线率为72.99%,应届生梅雪为天长市文科状元,应届生二本以上达线率位居滁州市全部高中学校第四名,这样的质量放在全国比较也是一个少有的奇迹。多年来,我们凭着优异的成绩,不断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在建校十周年的今天,面对人们的惊讶和肃然,我从容淡定。虽然我们出了一个“全国十佳大学生” 候选人并录取中央党校研究生的杰出人才——陶元浩,虽然我们的学生遍及中国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大、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北邮大、中农大、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全国名校,但是,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的学生中有没有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有没有“院士”诞生?我知道,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而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是一系列教育过程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讨发展,做到持之以恒地以先进的教育模式、完善的管理体制、优良的校风、优质的师资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求我们继续依靠优秀的校园文化、独特的将军精神和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三大特色,并充分发扬光大。我们的老师能用一套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全程培养出一个全国年龄最小的1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王安简同学,培养出一个2007年高考市文科状元梅雪,就能创造出十套百套成功方式培养出更多的将来有发展前景的高尖端拔尖人才。追寻更适合、更美韵的教育,我以为,一个人脑袋可以长出皱纹,但观念不可以长皱纹。
    在做梦的过程中,谁都无法回避时而出现的苦恼。当代的中国教育无法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谁都离不开社会这个环境,谁都难以抵御外力对学校的种种伤害。教授式地躲在校园内足不出户,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混事魔王般地与社会融为一体,可能对个人有利,但办学上不了档次;明智的校长大多选择不即不离,这似乎是一条最好的模式,但操作太难。如何处理好与外界社会,包括与领导层的关系是个沉重的话题,想说又不好说,还是选择沉默吧……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何时大家都能卸下势利、掬出真情、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因岁月而苍老,不因诱惑而消沉……这,似乎是教育者的责任,但,有时我也会坚决地否认。
    回忆这十年圆梦之旅,有兴奋也有感伤。有时如黄钟大吕奏着强音,即便是珠落玉盘,也可以享受天空的湛蓝;有时亦如迟暮的美人,拨着哀婉的十三弦,凄凄惨惨戚戚;更多的时候是像一位寂寞的旅人,背负着寂寞的门槛,数着寂寞的日子难以跨越,而身后留下的是一排寂寞的脚印,也许叫做斑斓;或许他什么也不是,只是陶醉于“一声轻唤,就丰盈了稚嫩的青荷”。始终,他不愿走进那浊海红浪,是惧怕被淹没而不是心灵高尚,因为毕竟还有一批正直的人们,仍然在高声呐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强音——要把时代赋于这个躯体的一切,升华为时代所需要的能源,去迎接辉煌灿烂、无往而不胜的明天!
    十年一梦给我带来昨日的疲惫,捎来了后继者的信心与新的希望。然而,当我伫立于浔河的情人桥头,当我在沉重的十年光阴下喘息的时候,一叶桐花飘落在我的身上,晚霞里的丹山给我奉献了一款清新靓丽、活泼洒脱的西方。我明白了,飘落的桐花就是我追寻十载的情人。她叩射出缕缕晨光洗尽一方晴空,她春满心田吻飞万紫千红,她催绿了芭蕉催红了樱桃……而最后,一瞬间她苍老了也再生了,或许,是为了年轻的世界和诱人的春阳。
 
                                             写于2007年5月28日
                                             改于2007年10月17日
                         (本文发表于2007年6月《大散文通讯》第一期)

                                              (编辑:林臆眉 卫卫)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