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禾滩中学退休教师 张家祯
个 人 简 介
张家桢,男,1932年出生于禾滩乡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参加工作。通过函授获大专文凭,历任小学、中学教员,县政府、县委会干部、县教研室副主任,禾滩中学校长助理(副校长级),中学一级教师。
在职期间,被借去搞民间文学工作。与杨锡光整理注校《侗垒》岳麓书社出版,与他人合写《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编纂《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其中“张良张妹”收入国家三套集成。县文化馆聘为侗垒中遗顾问,个人综合整理民间文学资料百万余字。其他诸如故事、散文、风情、歌谣、垒词、论文等分别载入《人民日报》(海外版)、《民族团结》杂志、《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中国民间情歌·少数民族卷》、《侗族文学史》、《侗族散文选》、《五溪文史》、《当代文化与民族精神》等媒体。《花阶路》1994年编入怀化地区小学思想品德乡土教材。
两次与会讨论《中国侗族教育史》“怎样让侗族启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在省教育厅宁乡召开的省地(市)推广普通话会上发言。
旧德(今李树)乡中心小学毕业,学校保送我到晃中简师部第五班读书,临近开学,得了一份场大病,因之,失学。
后来,我考入初中部第十三班,在这里学习半年。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报道那天,交五斗俸米。教导处发给两本薄薄的书,一本是周常沛著的《孔子底教育论》,一本是歌曲《高唱入云》。
当时,校风、教风、学风都很好。校园就象一个温暖的家,每天清晨,照例升国旗。周校长光着头,穿着长衫,笔挺地站在旗杆对面,操场正中。他的左边是教导主任,其余专任教师按个儿高矮一字排开,各班同学列队站在老师队伍后面,大家行注目礼,凝视国旗冉冉上升,星期六下午,同学们集中礼堂,开简短周会,重温礼、义、廉、耻。
老师们很有风度,着装朴素、整洁、大方,言语文明,平易近人,堪为师表。授课时,深入浅出,讲述清楚,容易听懂,作业要求卷面整洁,正楷书写,钢笔、毛笔均可。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大家都有一颗学好各门功课的决心。我想,这与当时局势和学校的奖学金有关。曾记得,一位来自碧朗的同学获得甲等奖,他本人固然十分高兴,其他同学也受到莫大鼓舞。
我因家庭困难请求休学,周校长打开学籍一看,同意减免部分,缓交部分,我感动不已,掉下眼泪,但,还是无济无事,周校长也就无可奈何地点头了。
一九八六年,我应贵州省民委、贵州民研会的邀请赴贵阳参加《中国侗族文学史》审稿会,贵大吴廷栋教授还认识我,叫出我的名字,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戴非同一般。
吴廷栋教授是得周常沛校长的支持,才得继续深造的。他大学毕业后在贵州大学历史系任教。曾经是全国政协委员,据说还当一届常委。
学校有理发室,男同学每月理一次发,价格低于市场一点。男同学不准穿背心,不准穿松紧带的短裤,西装裤可以。不准趿鞋子。女同学留短发,刘海须齐眉毛,不准穿旗袍,不准烫发,不准打口红,不准涂指甲。
伙食,同学们参与管理,每天,有两位同学轮流上街采购,下厨监督,采购的当天与总务处结清帐目,交出剩余现金。监督的看师傅们淘米下锅,炒好蔬菜送到食堂,总务处按月公布盈亏,如有疑点,派代表查询。
一次,全体师生早出晚归,游览天生的“仙人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过后,写心得、体会、感想,形式不拘一格。
国民党少将张本清来校,半个小时,讲励精图治,报效祖国,同学们听了精神振奋,激情满怀。
当时,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凤阶去贵阳途经这里,到学校用文言讲读书心得,十来分钟,到点离去,周校长紧跟送行,五分钟回来,要教国文的姚士桢老师逐句译成白话,同学们心领神会。
学校搞次大会餐,餐桌摆在操场上,由“小月亮”、“太平洋旅社”两家承担,他们在校内搭临时工棚炒菜、做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晃中初十三班学生张家祯
201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