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友好往来 >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清华风格 2014年05月19日 09:14:03 来源:新华网 访问量:10688次 作者:办公室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清华风格 2014年05月19日 09:14:03 来源:新华网 访问量:10688次 作者:办公室

2019年07月09日 09:59:06 来源:本站信息之窗 访问量:8560 作者:杨先智、裘愉峙整理

清华有大批知名校友来自贫寒家庭 欢迎农村家庭考生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于涵:对于专项计划的同学我们还有完备的帮扶措施,帮助大家渡过刚刚进入大学之后过渡期,这些同学都来自于贫困地区、农村考生比例很高,大家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的确和那些大城市超级中学来说是有差距的,我们也在每一拨特殊类型专项计划同学入校之后,都对他们有全程的跟踪和帮扶。对于他们普遍感觉比较弱的数学课程、计算机课程、外语课程,都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提升。对于他们经济上的困难,更可以做到全覆盖。从清华角度来说,特别希望把这样的好事能够做好,能够有这样一批原来看似进入名校、进入清华机会很渺茫,甚至这一个县里头,十年、二十年从来都没有过能够进入清华的学生,但是只要通过这样的计划进来,我们都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清华毕业生。

无论将来回报家乡还是服务祖国,当然也有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都会帮助这些孩子们去圆这样一个人生之梦。我们在校友调查中也发现,清华有大批知名校友都来自于贫寒家庭、贫寒子弟,所以我们有充分信心,清华的这种文化、这种精神理念和这样出身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是可以充分匹配的,所以我们给清华这样一个特殊计划叫自强计划,也取自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希望这些孩子们发挥自身本已经有的自强精神,能够自强不息的自强下去,把个人梦和清华梦以及中国梦融合。我们也欢迎广大来自贫困地区的,特别是农村家庭的考生,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态度,清华也有信心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教育,提供最好的实现个人梦想的舞台。

 

 

清华一直对贫困边远农村地区考生给予政策支持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清华确实是一个谁都有机会的地方,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会给很多高中毕业生带来很多人生的改变。这样的名校对于每个高中生来说都是大家的梦想,我们也会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让他们有机会,这方面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于涵:清华一直在面向弱势地区,包括贫困、边远、农村地区的考生上,不遗余力的在进行政策支持,也有很多措施的帮扶。例如从2011年开始,清华在全国第一个在自主选拔当中推出自强计划,当年就面向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贫困县选材,起到非常好的引领作用。这一年一年走过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这个队伍,像自强这样的计划就有6所知名高校都在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都在自强计划当中。据我所知,今年这六所学校面向全国832个贫困县进行高考前的自主先期认定就达到500多名考生,这是相当大的力度。清华在这其中占到111名考生,占到全年3300多招生计划将近4%的比例,就是专门拿出来面向这些贫困县,给他们单独匹配的名额。当然在后面的高考中,还就大量的机会面向这些考生。例如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推出的专项计划,清华今年在这项计划中也会有较大幅度地计划扩张投放,去年在全国有60个专项计划的招生计划,今年有望达到200多个专项计划,也希望来自这832个国贫县和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贫线的考生,一定要重点关注这项计划,这就是国家政策,中国最好的这些大学,所有的部属院校都在里面,所有的985、211全在其中,拿出很多招生计划。

从我个人来讲,我非常希望这项惠民,特别是惠及贫困农村地区的老百姓的考生的特殊计划是一件好事,最后一定要能办好,起到好的效果。这里除了各级政府要在这里头相应的把好关,例如考生的资格认定,他需要有三年户籍、三年学籍在这样的贫困地区。也例如说组织好考试,特别是要把这项专项计划的特殊政策能够宣传到位。大学会不遗余力的去宣传,但毕竟我们不可能在每个省覆盖这些贫困县、这些有需求的考生,不可能一对一的把这些政策讲清楚。所以涉及到这22个省,我也呼吁这22个省的教育考试招生部门、中学,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把这项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能够宣传好,对于这些考生来讲,单独批次填报志愿,单独批次划线,它和后头正常高考计划在分数排队时单独划线,最后还要单独批次录取,应该说帮扶是相当到位的。从招生专业角度来看,这几乎是最佳的一种匹配模式了。特别是今年的专项计划,对于考生的户口迁不迁的要求,也有了更宽松的限制,就是尊重考生自己的意愿,你觉得户口可以迁到你报考的最终录取的大学可以迁,你不想迁也可以不迁,这个是没有硬性要求和限制的。包括大家进入大学的专业,至少从清华来讲,专项计划的同学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你有再次选择专业的需求你就参与进来,你仍然可以再次选择专业。

清华会给考生提供很多进行专业适配再次选择的机会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于涵:如果大家选清华的时候,你的选择仍然可以非常多。今年年初,国际最权威的三大排行榜之一,QS推出的学科排行榜,中国有9个大的学科进入全球前20名,其中7个都在清华大学。而这7个大的学科覆盖了清华大学的本科专业,加起来达到了60%。所以大家在选专业的时候,要从学科的水平发展角度也可以有所对应的去看。虽然清华按学科来看已经这么好了,但是我仍然建议大家首要的是看这个大学是否跟你有相当的匹配度。其次,从志、趣出发,从未来本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看你在哪个学科、哪个方向上,切忌随波逐流。

    这些年来,什么专业更热,经济类、金融类的。再往十几年前看,IT很热。再往十几年前,生物很热。那时候清华大学生物系招的都是全国状元,这个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但是有什么是永恒的?当年热的专业出产的也有一批优秀人才,但是当年并不是热门专业的,有一大批现在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当时进入的是我们现在看来并不是热门的专业。所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它都是一种平衡的。大家在今天去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你有可能是十年、八年后才从这个专业学习当中走出大学校园,十年已经过去了。

所以我们未来面对的那个市场,特别是面对自己未来人生大部分的时间要作出发展,还要再继续选择的话,你有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要再作出很多次选择。所以这次专业的选择,既意味着能不能跟自己的兴趣对接,但也并不意味着什么。所以像清华这样的大学,会给大家提供很多进行专业适配再次选择的机会。

 

 

于涵:本科重在选大学 建议了解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学风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我问了于老师自己的情况,也能够给考生很多启示。你说到本科选学校的事情,很多朋友都有体会,这个体会从您的角度来看,从清华角度来看,那就更深了。我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曾经有一个朋友在我当年上高中的时候,他学习确实很好,分数非常硬,当时专业也没有什么平行,就是一批的一二三专业,一批第一志愿清华大学,一批第二志愿清华大学,一批第三支援清华大学,其他不服从调剂。最后上了清华。但也是有很多考生和家长有这种名校情结。这种时候给我们更多的考生,其实不应该是一个倡导的建议,这种建议我们应该从考生自己角度出发,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孩子负责。那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有很多名牌的专业,甚至是国际知名专业,这样的专业,怎么能够填好,让同学考到的高分不至于浪费?

    于涵:最近北京市正在组织高三学生填写高考志愿,北京市是考前报志愿。我们也接受了大量的咨询。据我观察,北京市的考生包括家长,对于选什么样的大学,选什么样的专业,他们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

     第一,我正常情况下排名考分能不能上得了这个大学和专业,我们要保底。第二,大学这个专业要有一个预期,能够带给我什么。这个“带给我什么”也是有长有短的,有的是眼前的,可能带给我一种荣誉,因为大学这个专业显然是一个高分的,如果我能考上的话,那很有面子。

     但是更多的我觉得大家关注的还是未来,经过进入这个大学专业的学习,下一步我是继续深造还是出国留学,还是将来深造留学完以后,还能怎样,真正开始我的人生、我的事业,大家考虑的也比较多。从大部分省份现在都是知分填报志愿,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对于前一个问题,能不能上这个大学来说,特别是在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不是问题,大家虽然在很紧凑的填报志愿,大概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还要充分考量,选这个大学,选这样几个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是逐热,也不是一味求高。

    比如哪个专业在哪个大学里排名是最高的,比如我想学社会学或者我想学化工,不管你学哪个,查专业排名只是一个参考,本科还是重在选大学,大家要充分了解一个大学整体的文化、氛围、学风。从历史演进到现在,也可以关注一下产生的校友,这些校友身上体现的一些共性,他们的职业流向,他们的发展情况,各个大学都会尽可能的把这些好的方面公布给考生。所以大家看的时候可以再宏观一些,对于各个大学的特点要更深入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每个大学的学科排名。

 

 

清华大学对本科生人才培养: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于涵:清华对于本科生人才培养一以贯之,始终把它作为第一要务。我们这种重视也体现在形成了一种“清华风格”,甚至可以堪称世界一流的本科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一种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在新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十余年的时间当中,清华在本科培养当中又有了多样化的创新举措,例如说各种实验班的推出。实验班的推出,本身是对本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现在国家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国际化的视野里,国际化人才竞争和需求的大环境里,如何培养中国的一流人才,我们是在解这样一个题。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现在在本科培养当中主体形成的是全校40多个本科培养专业,都能够体现出基于一种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模式,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探索出了两个体系,这是非常有特色,也很有引领性的。一个我们叫做拔尖体系。主要是面向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代表,这里包括若干个试验计划、实验班,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力学等等。在面向所有的理科专业和基础工科专业培养拔尖人才,走出了一条拔尖体系。

再一个我们称之为领军体系。主要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重点打造的一系列,比如金融国际班、环境工程国际班、外文试验班、医学试验班、能源试验班等等,都是这样一个概念,就是主打国际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培养。这个领军体系现在也覆盖到我们学校本科培养专业的近三分之一。这两大体系的引领不仅在于清华人才的本科培养,很重要的,它对于国内本科人才培养如何解这样一个题,就是面向国际化的人才竞争和需求,我们如何培养一流人才,实际上清华也在进行一个领跑。特别是今年在领军体系里,我们又新推出了一个机械工程实验班,这也是在领军体系里的探索,瞄准的就是世界一流顶级的的大机械工程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它的培养定位、培养计划的设计、国际化培养条件的提供,以及未来培养之后的出口,例如名校的深造、海外留学或者说直接就业,尽快能够成为国际化的机械工程的领军人才都有设计。所以从进口到出口,是一个贯通的、全过程的高质量培养的设计环节。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关注,这就是一种动向,不仅仅对于清华,而且对于国内的这些名校来讲,大家普遍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动向,这也是大学要主动敢于去塑造和挑战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也有人说钱学森之问,就是中国的大学能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能够培养出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我们也在挑战这样的话题和问题。从清华大学来讲,始终没有停止,在探索、在践行。

 

 

因材施招、寓教于招 十种途径进清华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清华大学不用过多介绍了,我们直接切入主题,说说今年招生的特色。我们从招生网站上能看到有非常多的招生方式,比如自主招生,包括艺术类的招生,包括体育类的招生,有很多方式供应届高中毕业生来选择,这方面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于涵:怎么才进清华,这是我们被问到最多的问题。简而言之有10种途径进入清华,本科招生里是10种路径。除了特殊类型的,最重要的还是高考。高考每年占到清华本科招生体量的70%以上,这也是我们广大考生最关注、主要依赖的一种途径。随着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学会有更多的招生主动性,它体现出要对不同优秀的人才相应的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选拔模式,我们叫做因材施招。

    所以实际上,清华大学这些年来也是本着因材施招的理念,为各种人才设计。到现在为止,十种路径进清华,只要你是优秀的娃,咱们都可以进入清华。除了高考,还有保送生、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当中还会有若干种特殊的类型,比如清华百年计划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等,这都是针对不同特点的优秀考生专门设计的计划。当然还会有艺术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招生,艺术类特指清华美院的招生,我们还有国防和军工的定向生,还有飞行员班,这是2012年开始和军队合作,到去年为止已经固定下来军民合作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的一个计划,也广受大家的关注。

还会有港澳台侨特殊类型的招生,也有面向新疆、西藏的民族考生特殊内地班招生计划等等,加起来一共是10种路径进清华。主持人:很多条路的选择,可能对于真正没有这些特长的考生来说,其实就是一条路,就是高考。如果这些同学们真正能够上到清华,我们可能对它的了解,之前是形成在很多印象当中,如果把这些印象具像化,给我们讲讲在教学上的特色,毕竟很多同学进入清华不仅仅是为毕业证书上的“清华”两个字,而是从清华上能学到全国最高水平的知识。

 

 

于涵:大学能够给予学生人格的奠定 素质的塑造

    编者按: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百年来,清华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014516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做客新华网解读2014年清华大学高招政策。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这样的调整对考生意味着什么?

    于涵: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对于广大考生来讲一定不仅仅意味着我将来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相反,在就业领域当中,关心的是大学生是不是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大学生很难就业,“最难就业季”这些提法也出来了。这些提法给我们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上大学一定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大学的教育、高等教育,在现在的中国以至于未来的中国,对于我们要强国、要富民,特别是要有一流的人才,要追求这些名校的高中同学,希望大家能有一个高于我们自己要找一份工作的基础期望,要有更高的一种志向。

    首先这种志向不仅仅对于你自己、对于家庭,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样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期望。除志以外,大家还应该很关注趣,志和趣是不同的,志是我们将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趣是你想做什么的事。趣对于高中同学来讲就是分析自己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人人一定都有兴趣、有长项。在上大学或者在大学整个期间,大家都要敏锐的感知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许你进入大学以后,所选的大学和专业并不是你未来一生当中一定要从事的方向。事实上,即使在清华,我们也只有40%不到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我们做20年调查的时候,他仍然从事着和他本科专业匹配的职业领域,也就是说多数学生并不在他本科专业所处的领域之内。

    主持人:您是那40%吗?

    于涵:我所从事的职业来讲不是40%,我的本科专业是工程物理,是工科,现在从事着教学管理的工作。

    但是我想大学的本科非常重要提供得并不是知识的积累,很重要的是我们走入社会之前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人格的、素质的基础奠定。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特别强调本科要选大学,研究生选专业,博士生选导师,这不是绝对的,但是本科选大学更为重要。从一个大学来讲,能够给予你人格的奠定、素质的塑造、基础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而给予给你的是谁?是什么?大学的文化以及你所处的这个圈子。圈子谁组成的?在大学内部就是师生、校友组成的圈子,这对于我们自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你的志还是趣。所以希望广大考生在高考,无论是考前报志愿还是考后报志愿,都有一个选校选专业的过程,重点关注什么,目光长远一些,站得高一些,关注你的志和趣。现在没有没关系,进入大学还可以继续培养,但是一定要关注,不要随波逐流。

 

-----------------------------------------------------------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亲临新晃一中考察生源

 

 

2012130日(农历正月初八),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先生亲临新晃一中为2012届师生鼓劲加油。

杨永旭校长(左)陪同于涵主任(右)游览新晃一中校园。

于涵主任与新晃县分管教育副县长田竑、教育局局长姚斌、新晃一中校长杨永旭等座谈。

于涵主任勉励新晃一中学生抢抓机遇勇突破。

    于涵主任与新晃一中优秀学生代表合影留念。在2012年高考中,受到于涵主任勉励的杨思琴同学(左一)考入清华大学,姚希柱同学(左二)考入南京大学,吴华君同学(右一)考入武汉大学。


于涵主任(前排左三)与新晃县政府副县长田竑(前排左四)、怀化市教科院副院长王新建(前排右二)以及新晃一中学校行政、优秀学生代表合影留念。

------------------------------------------------------------------------------------

清华大学程林教授莅临新晃一中指导工作

 20131230日,清华大学机电系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自强计划”怀化地区招生组组长程林教授专程来到新晃一中考察生源。

今年新晃一中高三徐海鹏同学参加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招生考试,初审通过并顺利进入复试。程教授与徐海鹏同学面对面进行交流座谈,并就2014年元月中旬在北京即将到来的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复试进行指导。

清华大学程林教授面对面指导徐海鹏同学

合影留念

(左一 怀化市教科院副院长王新建  左二 清华大学程林教授  左三 徐海鹏同学  右一 新晃一中校长杨永旭)

-------------------------------------------------------------------------------------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林教授莅临新晃一中讲学

2013年518日,清华大学机电系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程林教授专程来到新晃一中讲学,并与高一、高二部分学生及教师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

座谈会上,程林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的悠久历史及学校的办学成果。随后,他与参加座谈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鼓励我校学生充满信心,发奋学习,实现梦想。


程林教授为学生作励志讲座

程林教授(后排中)与新晃一中师生代表合影留念

------------------------------------------------------------

清华大学湖南招生组组长夏群生教授亲临新晃一中为全体师生鼓劲加油

2008430日,清华大学湖南招生组组长夏群生亲临新晃一中为全校师生鼓劲加油。

 

图为夏群生教授(左四)与新晃县县政府副县长田竑(右三)、新晃县教育局长吴长明(左一),怀化市教科院副院长王新建(左二)、新晃一中校长杨永旭(右二)、新晃一中主任科员黄炳松(左三)、新晃一中副校长杨先智(右一)合影留念。

------------------------------------------------------------

人大招生处长被查解答了我们的纳闷

新晃一中副校长 杨先智

2014年1月11日

20131127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长蔡荣生因利用自主招生和提前录取向考生家长索贿受贿过亿元而被查。在此国庆节前中央巡视十组也通报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自主招生方面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近日新华网以自主招生等于自主腐败为题进行了深度剖析。获得这些资讯后,我们才明白2011年遭遇的事情。当年下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全市统测后,年级组长徐东川老师去市教科院开会,得知沅陵县通道县因属国贫县既进了清华的自计划,又进了条件更为优惠的人大圆梦计划。新晃县因在1986年摘掉国贫县的帽子而统统无缘两个计划。徐老师说起这些有些愤愤然,为新晃学生鸣不平。有鉴于此,我和旭校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整理,精印了致清华北大人大三份特别报告,于2011128日寄出。之后,永旭校长接到清华驻湘招生组长夏教授长达三十分钟的说明电话,清华招生办主任于涵先生也来电关注此事,并于次年农历正月初八亲临新晃一中考察生源。与他座谈并合影留念的新晃一中学生杨思琴、姚希柱、吴华君当年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由此给我们的感觉是清华的工作作风是清明务实的,是重视少边穷高考弱势群体的。但北大和人大就不同了,特别报告寄出后,在他们那里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从蔡处长涉案金额看,我们这地方是不在他眼里的,地方太穷太偏,家长送钱,既送不起,也送不出去,不在那个高层交际圈内,连送钱的门都找不到。至于北大为什么也没回应,连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基本礼貌也不讲,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诚信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未建立起来之前,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到底向何处去,值得深思。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裘愉峙(2014/5/19 10:57:30)

2014年5月17日,一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杨先智在浏览新华网时发现清华大学的系列访谈,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相呼应,因此整理成此帖。

回复 支持[2] 反对[0]
杨先智(2015/1/18 18:02:55)

受到程林教授激励的徐海鹏同学在2014年高考中被清华大学录取[动力与能源工程专业].


编辑:杨先智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