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杨佳青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2018年,高考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学科知识本位变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一体四层四翼”,一体:高考评价体系,高考核心立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考查和引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高考将更加注重“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学校将通过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2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已经全面开展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能力,将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现今的基础教育,学校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地方,很多时候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注重课堂之上的理论学习,较少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现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人连家务都不做,更加谈不上做社会调查之类的社会活动。习总书记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所以,我们提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以期找到契合中央精神和高考改革要求的实践活动方案,切实增强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2、核心概念界定
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简称是实践。是由主体通过一定的工具对客观世界能动性的改造,可分为义工型、调查型、学以致用型。
3、课题意义
3.1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2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建立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长效机制。
4、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宗旨是为了构建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劳动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创新人才打下结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4.1学生培养目标。促使学生的潜能、素质和个性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提升写调查报告的能力,形成创新主体。
4.2教师发展目标: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调查研究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教师关注社会现实,服务现实的热情。
5、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宗旨是为了构建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劳动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创新人才打下结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5.1建立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长效机制。
5.2增强我校综合素质教育的社会知名度,为学校借助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综合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提供帮助。
6、研究内容
6.1以“调查与研究”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①通过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通过调查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②以社会调查为平台,通过调查走访写研究报告等方式,懂得调查研究的方法,并懂得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写调查报告、如何建立数据模型并从中选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③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6.2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发展同学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
①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同学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②通过社会学为主体学科的引导,让同学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同学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7、课题研究方法
7.1调查研究法。
7.2文献研究法
7.3访谈法
7.4行动研究法
7.5个案研究法
8、课题研究的步骤
8.1第一阶段:开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7月)
做好2017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布置和组织工作
8.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做好2017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总结和表彰工作
8.3第三阶段:深入本质阶段(2018年2月—2018年12月)
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对实践的工作的指导意义。
9、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1 | 2017.1--2017.2 | 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 立项方案 | 杨佳青 陈湘君 |
2 | 2017.6 |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布置和安排 | 方案 | 邓运华 |
3 | 2017.9—2018.5 |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评比和表彰 | 报告、表彰 | 课题组成员 |
4 | 2018.6 |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布置和安排 | 方案 | 邓运华 |
5 | 2018.9—2018.12 |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评比和表彰、总结、提高 | 作品报告 | 课题组成员 |
6 |
2018.11 |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评比和表彰、总结、提高 | 结题报告 | 杨佳青邓运华陈湘君 |
|
|
|
|
|
10、课题研究费用
10、1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表彰费用。
10、2教师具体指导交通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