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母校情结 > 校友龙燕怡、龙民怡向母校捐赠著作

校友龙燕怡、龙民怡向母校捐赠著作

2013年10月30日 00:00:00 访问量:2179

20131025日,新晃一中1953年毕业的21班学生、退休前为怀化市艺术馆副研究员馆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侗歌向着北京唱》词作者龙燕怡先生偕弟龙民怡先生来到新晃一中,向母校捐赠著作《友声与心声》、《梅山渔猎奇俗》及刊载相关文章的《名家》杂志,其中《友声与心声》有关章节记录了其先父、新晃一中第九任主持校务工作六年、任副校长八年的龙希圣先生治家治学治校经历以及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探讨写作经验的书信往来复印件。

————————————————————————————————————

侗锦 芦笙 兰花( 作词:龙燕怡 作曲:王辉 演唱:宋祖英)

————————————————————————————————————

侗歌向着北京唱

(原词:龙燕怡   改词:湖南民歌整理小组  编曲:吴宗泽  演唱:彭开英  杨海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者龙燕怡

——怀念燕怡先生小集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著名大湘西民俗学者、梅山文化研究专家、民俗散文家、歌词作家、诗人、本刊特约作者龙燕怡先生仙游

  龙燕怡(1937.1.19-2016.10.23)原名龙燕贻,1937年1月生,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在新晃一中读书,“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著名民俗散文家、歌词作家、诗人、大湘西民俗学者和梅山文化研究专家。退休前系湖南省怀化市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曾任怀化地区及怀化市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擅长古典文学、音乐文学、民间歌谣和民俗,有多方面成就。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随笔,两三年后转向歌词创作,依仗着那支飘散出泥土馥郁和草木芬芳的妙笔,在词坛辛勤耕耘了六十年,发表了两千余首歌词作品,有的被选作大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出国节目,有的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卷》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有的被录制成唱片与盒式磁带,并有20多首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其作词歌曲获全国和省级奖共100多次,有四首唱进中南海,一首唱上北京亚运会,《侗歌向着北京唱》、《侗锦芦笙和兰花》、《同志呃请来侗家吃油茶》、《溪边月光曲》、《最美丽》、《彩云绕太阳》、《迷人的栖凤湖》、《苗家酒歌》、《醉了苗乡》、《土家山寨背篓多》、《瑶家为什么爱吹双唢呐》、《桃花谷凤凰坡》、《春湖花月夜》等曾在全国广泛流传;李谷一、宋祖英、蒋大为、何纪光等著名歌唱家演唱过他作词的歌。他对湘西一带地域的民间歌谣和民俗深有研究,与其弟民怡合著的《五溪风俗揽胜》﹙40余万字﹚被专家们誉为“五溪民俗写作第一书”、?“一本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散文集”,?《人民日报》、《文艺报》、《民间文化》等报刊曾予以推介。尤其是他与其弟民怡合著的《梅山渔猎奇俗》一书,填补了梅山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空白。此书未出厂时,就有学者在《中国文化报》撰文推介了。该书评《一片冰心在玉壶——龙燕怡与他的<梅山渔猎奇俗>》后由中国文化传媒网、凤凰网等相继转载。不少学者专家说龙氏兄弟合著的《五溪风俗揽胜》和《梅山渔猎奇俗》两书是“乡土气息极浓的散文诗画长卷”、“诗意的民族志”、“大音稀声??耳目一新”、“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堪称传世之作”……他还整理发表过大量有特色的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歌谣,并有数百首格律诗词散见各地报刊,有的在国内外获奖。文化部的《群众文化》杂志和《中国文化报》对他作了专文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之声电台均推介过其作品。怀化地区行署曾为之记大功表彰,全国侗族文学学会鉴于他的德艺双馨和对侗族文学爱好者的培养授予他代表终身成就的侗族文学“鼓楼奖”。他赋诗明志曰:“采风情系少穷边,探胜寻幽数十年。唯有诗文千古事,余皆散入五溪烟!” “神州胜景拨吟弦,任择佳题入锦笺。但得诗心长不老,笔花常绽艳阳天。”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原中共怀化市委书记欧阳斌在2016年6月接受怀化日报记者陈甘乐采写《“老兵新传”品乡愁》说:“记得还有一个龙燕怡老师,他写的《侗歌向着北京唱》写得非常好。记得那次为了争取芷江机场的改造,北京考察组来怀考察的时候,我还当场给他们唱了这首歌,目的是为了把项目早日批下来。”

 

  龙燕怡生前著作目录

  1.老曲谱《侗歌向着北京唱》(女声小合唱钢琴伴奏),作者:龙燕怡原词,吴忠泽编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年9月版。

  2.歌词集《侗锦·兰花》,龙燕怡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民俗散文选《五溪风俗揽胜》,与其弟龙民怡合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版。

  4. 格律诗词选《古韵新吟——曾纪岚龙燕怡诗词曲文选》,与同缘人曾纪岚合著。2010年11月版。

  5.精品集《友声与心声》,龙燕怡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6月。44万字。

  6. 民俗专著《梅山渔猎奇俗》,与其弟龙民怡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

  7.诗词曲文精选《燕岚心语》,与其同缘人曾纪岚合著。名家出版社2015年3月,38万字。

  8. 民俗散文选《神秘大湘西:民俗散文撷萃》,与其弟龙民怡合著,线装书局,2015年4月。32万字。

  

龙燕怡绝命诗二首

  因肝癌晚期,随可夺命,惜别!诚奉“龙燕怡绝命诗二首”,一为留念、二请点评,至盼!龙燕怡绝命诗二首(在二医院修正稿)

  (一)

  一声噩耗自天传,“病入膏肓”剧可怜。

  至死倾情留大爱,湍飞宏韵谱遗篇。

  (二)

  梅山子弟寸心丹,永别依然恋家坛。

  遥望远乡三叩首,游魂夜夜故山盘。

 

  龙燕怡遗稿(我以“四愿”酬故乡)

  所谓“四愿”者即四个一好工程,乃“一首好诗词”、“一篇好散文”、“一本好书籍”、“一首好歌曲”。大美心意之艳称也。

  大千世界,红尘扰扰。天生我才必有用,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人善于从政,高舆华驾,叱咤风云;有的人惯于经商,大海弄潮,富甲一方;有的人学富五车,为学大成,名士风流;还有的寒酸似我,明知力有未逮,却不甘寂寞,也要迎难而进,在文坛艺苑拼搏几回。但不管高人雅士也好,一介寒儒也罢,那一点思乡情结、感恩梓里之天性,大抵还是人所共有的。不过乡情之厚薄,报答之多寡,却因其境遇不同,千差万别而已。

  吾自幼从文,平素痴迷于写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力排万难,耐得寂寞,行走乡间,守望文脉,绝耕乡愁,守住书香,开创大湘西民俗散文、歌词创作、诗词创作、梅山文化研究的文艺春天。曾赋诗明志曰:“采风情系少穷边,探胜寻幽数十年。唯有诗文千古事,余皆散入五溪烟!”

  我的故乡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古镇东郊燕子桥畔,数代书香,祖泽流芳。及至年近古稀,方“少小离家老大回”,睹物思人,乡情愈炽。蓦然临水,惊觉两鬓苍苍。已知来日无多,遂骤发宏愿,想倾心尽力,来慰籍自己,并将它珍重地献给亲爱的故乡,作为恒久的纪念,略表游子之心于万一。

  感谢上苍佑我,天道酬勤,使这四桩宏愿不至于镜花水月,且都颇有所成。现依次简述于下:

  第一桩愿望是“一首好诗词”

  故乡山清水秀,人情醇厚,令我梦绕魂牵,常有诗词咏怀,有的还在国内外发表或获奖,现择代表作一诗一词诚挚捧献,以表痴情。

  《七绝·海外乡思》

  隔山隔水隔重瀛,久隔深深故里情。

  幸有乡心难隔断,一霄好梦到黎明。

  此诗首载《中华诗词》2009年第一期,曾获国际“乡愁”诗词大赛银奖,并入编《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2016年又被选入《炎黄诗书画印艺术精品集》。

  《长相思·春日还乡》

  桃一村,杏一村,春日融合万象新。笙歌处处闻。

  情也真,意也真,人面如花笑语频。梦牵游子魂。

  此词曾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诗词组织联合举办的大型诗词赛事《华夏情——华夏情全球诗词优秀作品选》。并被好几位著名作曲家看中为之谱曲,在京沪等地由名家演唱,颇受欢迎。

  诸如此类,笔者毋须饶舌。读者高明,自当惠予品鉴!

  第二桩愿望是“一篇好散文”

  故乡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新景靓丽,古迹多多,值得大书特书。数十年来,我除了诗词歌赋外,也写了不少随笔、杂感,尤其是民俗散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被中央定为国礼的安化黑茶,十分荣幸,作为附件随之赠送外宾的那篇与舍弟民怡合作的长篇民俗散文《故乡安化茶缘》。其中的一些重要章节,如《安化梅城擂茶香》《梅城擂茶风俗》和《梅城风俗解(读盖)卦》多年前曾在北京《中国烹饪》、上海《食品与生活》、《中国旅游报》等著名报刊上发表,产生过一定影响。这次又借规模盛大的“中国黑茶文化节”之良机,将它另起灶炉从头改写,并加进在“中国梅山文化园梅山神茶庄”品尝安化名茶的精彩过程,从而使《安化故乡茶缘》这个新作愈臻上乘,获得不少行家里手和众多传媒的青睐,转载过七八家刊物,连全球发行的香港《名家》杂志,也配以彩图全文刊登。时乎?运乎?总算可以告慰家乡父老了。

  第三桩愿望是“一本好书籍”

  我的故乡安化梅城,始建于北宋,乃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且系声威显赫的“梅山峒蛮”之大本营。历史遗存极为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故我在2004年继湖南文艺出版社与舍弟民怡(中学历史教师、民俗学者)联手合作40余万字的民俗散文专著《五溪风俗揽胜》出版之后(该书因图文并茂、饶有特色而被《人民日报》、北京文艺报社、中国民协《民间文化》月刊相继撰文推介,反响热烈,被专家们誉为“五溪民俗写作第一书”、 “一本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散文集”。惜乎本人不善经营,其自销部分现仍有数百册束之高阁!),又邀约吾弟数度返乡,在梅城一带及其与新化、桃江、桃源毗邻地域进行深入探访,主要调查一些有关“梅山渔猎”方面的神秘技巧与罕见稀闻的珍贵历史遗存。同时还参考上世界八十年代初期在湖南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铜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陆续采访所得到的一些有关梅山渔猎方面的零星资料,伏案两年,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认真筛选与慎重整理,终于写出20多万字的《梅山渔猎奇俗》初稿,承蒙故乡中共安化县委宣传部领导的厚爱与鼎力支持,特拨专款三万元将其列入“安化梅山文化丛书”首卷交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还尚未面世,故乡民俗学者、湖南省民协“中国梅山文化研究会”驻会副秘书长谭晓吾女士就在2012年12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上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为题著文评介了它。随即被“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宗教网”、香港“凤凰网”等电子传媒推波助澜,争相报导,乃至数月之内,有关电话和短信络绎不绝,令人应接不暇。

  书刚一出版,省作协名誉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谢璞先生就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予以鼓励:“恭喜二位多才的兄弟著成并出版了《梅山渔猎奇俗》,功德大焉!这只有热爱故乡的精诚文人,才有可能梦想成真。当今各界的年轻人、中老年人(专家和普通百姓),都会喜欢它。历史可以作证,这是一部不朽的好书!也可以称作一部乡土气息极浓的散文诗画长卷。恭喜!恭喜!有为者多乐!长乐!”著名梅山文化专家李怀荪在《回眸青山碧水间——梅山渔猎习俗序》中写道:“龙氏兄弟的新书是一本关于梅山渔猎习俗的著作。这部著作填补了梅山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空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龙氏兄弟作为祖籍梅城的正宗梅山子弟,对于梅山文化一直怀有特殊的情结,他们选择了研究梅山渔猎文化为突破口,数十年如一日地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察。他们多次利用回老家梅城探亲访友的机会,对梅城故地渔猎习俗进行了地毯式的寻访。他们更深入到湘西和黔东南一带,通过多种方式采访到各种不同的梅山猎(渔)人,进行全面周详的核查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最翔实的,既饶有广度又富有深度的相关资料。在当今浮躁的商业化社会里,能这样做,实属不易。”

  另一位民俗学者杨幸樵则撰文说:依我之见,《梅山渔猎奇俗》一书乃空前绝后之作,“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因为古老的梅山渔猎文化已渐行渐远,大都烟消云散地离我们而去。纵使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那珍奇的梅山渔猎习俗的文明碎片,也难寻一二了!

  面对如此高的评价甚或溢美,我等孤陋寡闻的梅山后学当的起么?但转而一想,为了对故乡奉献丹心,也只好诚惶诚恐。

  第四桩愿望是《一曲新歌唱梅山》

  龙燕怡词 侯小声曲。本土梅山音乐研究者田跃谱曲,著名作曲家孟勇修改,本土另一梅山生态文化研究者唐祁安编配,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家传媒播放。另一科班出身的本土优秀歌手唐朝晖倾情演唱,征服了广大听众,反响热烈。

  龙燕怡倾情奉献,并以缘悭一面的近邻乡友恳请与以《月亮之下》《彩云之南》摘取“中国当代民歌教父”桂冠的何沐阳,并以其世交深厚为由,向正在全力以赴赶写要唱响世界的安化黑茶歌《来得正是时候》正心无旁骛的紧急关头,也盛情难却梅城本土活跃诗人戴茂文先生的重托,欣然接受龙燕怡的这首广受好评的美词《茶乡三月最迷人》准备插缝见针为之作曲。龙燕怡十分感激,但也明知他一心不可二用,在为了故乡情结而勉强为之,故未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给我们寄来的歌稿不大理想,并且未寄示范小样,致使故乡安化县新广文局的本土音乐爱好者姚女士以她那靓丽的歌喉,震惊四座,赢得四周广大听众欢呼时,龙燕怡却不大开心,他只好不那么心甘情愿地硬着头皮坦诚地告诉正在兴头上的何沐阳,他的这首对故乡安化黑茶生态文化节增辉添彩的金曲,请他再作加工后连同重新打磨的录音示范新样尽快寄来,与故乡狂欢不已的广大知音磨合。心怀坦荡从善如流的沐阳立即采纳,不久便倾情寄来了他新制作的精美录音小样。但偏巧碰上了办事格外认真,专爱挑刺的龙燕怡要与他顶着干,他只好乐于从命,把那心爱的小样随即寄给茂文。使茂文如获至宝,马上给小姚演唱。

  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张青娥女士素行善举,尤倾情于她所珍爱的梅山生态文化,很想把这首她珍爱的《一曲新歌唱梅山》作为她的园歌,请何沐阳好好打造,何先生满口应承,立即付诸行动。当何沐阳的新稿很快寄来时,张女士已将何的新改稿交给湖南省为旅游中国黑茶开发的梅山生态文化园演唱团体频频唱响了。沐阳只好心甘情愿地为乡友们认账。

  至于唱故乡的歌,我也写过十来首,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以家乡燕子桥下的伊水河与老屋背后的碧梧山为背景的《我家住在画中间》,此词刚一发表,就有多人谱曲。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杨绍榈谱的不但在“感动中国”的故乡征歌中获奖,还由上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志容在上海电视台等多次演唱,反响热烈。此词诗情画意,“有山有水有田园”,很受众人喜爱——

《我家住在画中间》(男高音独唱)
  我家门前有条河哎 / 看上一眼心就乐 / 鱼儿尽情游 / 鹅鸭荡碧波 / 白鹭迎朝霞 / 夕阳伴渔歌 / 啰哩啰哩啰哩罗 / 还有那岸上边漂亮的洗衣女哟 / 一串串欢声笑语撒满河!
  我家屋后有座山哎 / 迷人的景色看不厌 / 翠竹翩翩舞 / 苍松闪碧辉 / 百鸟林中唱 / 鲜花绽笑颜 / 啰哩啰哩啰哩罗 / 还有那高高的飞瀑凌空挂呀 / 哗啦啦喷珠溅玉多壮观 / 哎—— / 天然美妙的一幅画 / 我家就住在画中间 /多姿多彩的一幅画 / 我家就住在画中间……

 还有上海著名作曲家侯小声先生的一首在全国首届农村征歌中荣获“优秀创作奖”的《茶乡三月最迷人》,采用清新活泼诗律优美的江南小调入曲,格外打动人心!惜因江南风味太浓,难于在我的故乡推广,诚憾事耳!

  茶山三月最迷人 (龙燕怡词、侯小声曲,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传媒经常演播)
  茶乡三月绿茵茵 / 满山茶叶满坡春 / 晨雾飘飞红日出 /  山野尽是采茶人 / 你摘一片金 / 我摘一片银 / 盛满篮儿装满篓 / 喜煞山野采茶人 / 茶歌甜似蜜 / 茶歌比酒醇 / 迷住几多远方客 / 乐了几多听歌人!
  茶乡三月面貌新 / 精勤开拓暖人心 / 眼望春茶长势好 / 苗家人用歌表真情 / 飘过十里坡 / 飞上九霄云 / 情意浓浓韵味足 / 茶歌越唱越开心 /  一片茶叶一片金 / 阵阵茶歌绕白云 / 唱得彩云团团转 / 唱得月亮笑吟吟 / 豪唱冲霄汉 / 苗歌闹九重 / 缠住几多歌师傅 / 醉透多少茶农的心!

  这首歌就这样被当做精品力作融入张青娥的家乡代表歌曲大合唱了!

  我开始写歌词,应追溯到1958年。当时我在黔阳专区东风剧团(文工团)担任创作组长,因演出需要,有时还得执笔为词。及至1963年,我有一首词在省里获奖,遂深受鼓舞,便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钻研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著名作曲大师生茂老师给我写了《农村展翅飞起来》、《摄影记者下乡来》的有名歌曲后,我更是对此热爱有加,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精勤进取不息。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我断断续续发表歌词两千多首,成曲的近千首。若说我词运不佳,却有四首作词的歌曲进中南海,一首唱上北京奥运会、三首选为出国节目、《侗锦·芦笙和兰花》还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荣获金奖、《醉了苗乡》也在另一国际大赛中喜获一等奖。一首载入音乐史册——《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卷》、并有一首少儿合唱《最美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至今长唱不衰,很受青睐。另有十多首被选为大中小学音乐教材,均系上乘之作。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蒋大为、何纪光、宋祖英、雷佳、陈素娥、黄英、曹燕珍、方明、黄绮珊及2014年中央电视台《争奇斗艳》第二季少数民族歌王争霸赛侗族歌王、2016年中央电视台《寻访刘三姐》年度总决赛冠军王馨等等都演唱过我作词的歌,有的至今还在演播或在网上流传。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要说我的词运亨通,却还远远达不到。因为竟没有一首像《我爱你,中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敢问路在何方》、《十五的月亮》那样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虽有《侗歌向着北京唱》(吴宗泽作曲)红极一时,被誉为“全国十大优秀少数民族歌曲”在全国广泛流传,但因此词的历史局限,只在特殊的场合下偶尔露峥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有一曲《侗锦·芦笙和兰花》与《最美丽》相继崭露头角,并流传至今,却因其专业性强,仅限于歌唱家舞台演出,或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堂和节会中演唱。这不能不使我既感欣慰又觉得深深遗憾,真乃“世事难全”啊!

  我极想为故乡写一首大家都能接受、都爱唱的歌,便挖空心思苦筹良策,终于福至心灵,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妙法——乘2014年金秋十月“湖南旅游开发暨中国黑茶文化节与梅山蚩尤传统文化”三大节会盛开之际,借其东风毛遂自荐大打梅山新歌牌,愿把《一曲新歌唱梅山》献给大会做会歌。在取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娄底梅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新吾与冷水江市市委办张征澜两位负责人的同意后,便遵嘱当场教唱了几遍,因见效果还好。李会长就当即安排复印了几十份歌谱供大家学唱。这时车上车下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笔者紧抓机遇,因势利导,迅速将正在摆设盛宴大肆宣扬“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人大代表张青娥女士将上一军:我仰慕贵园已久,为了共同的伟业,今日心甘情愿把我们的这首《一曲新歌唱梅山》奉献出来做为园歌,我想素来慷慨、经常济困扶危的张女士一定会共襄义举、玉成其事的!经此一激,张青娥女士豪兴大发,登时高举酒杯斩钉截铁地说:好的,各位都听清楚了:“我张青娥绝不空口打哇哇,而要真心实意地打哈哈”,决不食言!这时四周掌声如爆,大家欣然见证了这美好的热烈场面。有了张老总的鼎力支持,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运作了!

  正当“湖南旅游文化传媒”大显身手时,我们便乘虚而入,将其两相融合,於是便大施妙计,把张青娥的资金牵引过来,把本土音乐家田跃作曲、著名作曲家孟勇修改、本土音乐研究者唐祁安编配、本土著名科班出身的优秀歌手唐朝晖演唱《一曲新歌唱梅山》普及开来,大家都学唱,几多欢乐啊!

  这时,另一首适时为故乡而写的新歌也借“湖南旅游文化传统研究会”与“中国黑茶文化节及省民协梅山生态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会及蚩尤龙寻根祭祖大型活动”同时举办,由尽心竭力的龙燕怡恳请缘悭一面的近邻乡友以《月亮之上》、《彩云之南》荣获“中国当代民歌教父”何沐阳家有世代之交的安化梅城活跃诗人戴茂文先生转奉龙燕怡在全国首届农民之歌创作演唱中荣获“优秀作品奖”的《茶乡三月最迷人》(龙燕怡词、侯小声曲、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传媒演播)。

  侯小声先生另一得意之作,在上海市第二届通俗歌曲创作演唱比赛中获银牌(专家评委给的是金奖,但听众评委给了个银奖,故从众)。此歌先后由上海著名流行歌手沈汉芳和著名女高音民歌演唱家曹燕珍在东方电视台等传媒多次演唱,反响热烈。

《思乡》(龙燕怡词  侯小声曲)
  离别家乡久 / 常动故园情 / 山是故乡绿 / 水是故乡清 / 花是故乡美 / 月是故乡明 / 啊—— / 故乡景象长相忆 / 不时萦绕在梦魂。
  常把家书读 / 更动游子心 / 故乡山更绿 / 故乡水更清 / 故乡花更美 / 故乡月更明 / 啊—— / 恨无彩凤双飞翼 / 登时展翅会亲人……

  此曲也是用的江南优秀民歌素材,风格别致,雅俗共赏。由于其地方风味太浓而难以与故乡受众融合。因之我心血来潮,欲将它的主旋律引入本土音乐中,以求广而化之,不亦宜乎?

  因唐朝辉演唱的《一曲新歌唱梅山》纵情奔放、不同凡响,立即引起广大乡民和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县里每月都要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安化月月乐》,从而让故乡的歌迷经常领略它那独特风味!

  我的主意已定,要推出《一曲新歌唱梅山》,决不能失此良机。

  当我在新化喜鹊界传唱此歌的时候,车上车下一片欢声笑语。傍晚,当我进入客房时,突然拥进十多个音乐爱好者,他们要我教唱此歌,场景格外热烈。这时,湖南省情报中心主任周行易非常激动,他当场表态,过一会就去找新化县领导人磋商此歌拍MTV的经费问题。后来,他对我说:“老龙啊,对不起,他们只答应三万元,只好一笑而罢”。

  去年金秋十月,科班出身的本土歌唱家唐朝晖在本土梅山文化音乐研究者唐歧安重新编配音乐演唱此歌时赢得全场热烈喝彩,被“安化月月乐”作为经典曲目月月演唱,甚慰我心。

  我是一个音乐迷,文艺痴,对此忠贞不渝。现在我突发癌症,而且癌症周身扩散,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了实现宏愿,把《一曲新歌唱梅山》在家乡唱响,并永远流传下去,我竭诚呼吁,诚请各界有识之士济困扶危、共襄盛举。特别是信誓旦旦高举梅山文化大旗的张青娥董事长更应抓住梅山文化的根慷慨解囊,不要空口打哇哇,而要倾情奉献,让《一曲新歌唱梅山》唱响故乡!唱响三湘四水!唱响神州大地!

  我想,常兴善举的张女士该不至于虚应空中诺吧?

 

  纪念龙公燕怡先生文章、挽联、诗词、吊唁小集

 

歌者龙燕怡

金生

  昨天中午,接到龙燕怡老先生的电话,听声音苍老多了、憔悴多了:“金生,医生说我是肝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全身扩散,最多能活三个月,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很谔然,其实,这个电话应该由我打过去,五天前,我给老人电话问安,他说一个多月没有吃东西了,过两天去医院检查。就在前天,他的挚友,怀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永安先生在我的QQ空间里留了言,紧接着戴茂文先生发给了由其儿转发给梅山文友的两首绝命诗。不过,我确实还没有想好怎样安慰老人,甚至,我猜想他脆弱的身体是否能够接听电话。但这些都不是理由,老人的电话让我很自责。

  老人把我当忘年交,其实彼此相识仅仅两年。见面也仅仅一次,就在今年的正月间,陪老人游了回梅山生态园、黑茶博物馆。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一对老小的交往,我们每次煲电话都是半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一聊两个小时。他跟我讲他的人生经历,讲他的创作过程,分享他的劳动成果,告诉我如何作文、作诗与做人。每有喜事,他都乐意与我分享,某篇文章发表在何处,某位文化名人来怀化看他,特别是他八十岁生日那天,非常开心,电话里头有孩童般的欢乐。

  他是生活的歌者。最初,龙先生是以一位词作家的身份而蜚声于怀化、湘西、湖南乃至全国。七十年代初,一曲《侗歌向着北京飞》唱响全国,“侗歌向着北京唱呃,山高水远情意长呃。”昨天,老人在电话里即兴吟唱了几句,对他说来,这首作者早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侗家娃娃最爱山,从小就在山里转,上山去看牛,上山吹木叶,上山摘野果,上山去采蕨……”最不会唱歌的我,对这首歌很熟悉,以前听小学音乐老师的课,都喜欢把这歌上成公开课,孩子们十分配合,侗家娃娃和安化伢子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唱这歌能不欢吗?不过,那时,我不知道教材里歌词是龙老写的。老人祖籍安化梅城燕子桥边人,他八十年根扎怀化,但根须却早已越过五溪伸到了故土梅山。“从古就说梅山蛮,可见梅山人不一般,空手上山擒猛虎,赤膊放排猋险滩。掮棚看鸭有妙法,捉鱼捞虾只顾拈……”“啰哩啰哩啰哩”,昨天,老人对这一句最动情,他说,他很想写一首安化人老少皆能熟唱的家乡歌,把深情留在这片故土上。我又想起了由龙老作词、何沐阳先生作曲的《茶乡三月好迷人》:茶乡三月好迷人,满园茶树满园春。晨雾飘飞红日出,山野尽是采茶人。你摘一片金,我摘一片银,盛满篮子装满篓,乐坏了采茶的姐妹们……以茶为业的安化哦,你的游子把心都融进了茶乡、茶园、茶树、茶叶,你可知道,他如今已经病入膏肓,目光犹穿云破雾,盯着正在腾飞的包衣地。

  他是爱情的歌者。我的手头有老人赠送的《燕岚心语》,里面的作品琳琅满目,但绝大多数是他们夫妇的诗词曲文。燕者,龙燕怡,岚者,曾纪岚,一对在怀化地区久享盛名的文化夫妻。其实,在此作之前,夫妻还合著了《古韵新吟》,先生的作品,唯有这一册不曾赠我,说是尽送朋友了,相识也晚,只能留作遗憾。他们在工作之余、退休之后,倚着夜灯,或者同游山水,都会同题吟唱或各有主题。写好后相互解读,古文功底深厚的先生总是为灵心慧巧的夫人稍加润色,于是,好作品就会超尘脱俗。我很喜欢龙老的绝句和曾老师的词作与曲作,空灵、雅致,若非夫妻恩爱、齐眉举案,断不会有这么多优秀作品产生。几年前,曾老师患病,行动不便、思维迟滞,两位老人相濡以沫,龙老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一方面照顾患难与共的夫人,好让儿女们安心于他们的事业。他自己的病痛到晚期在发现,一则龙老是硬汉子,什么苦总是咬紧牙关硬挺着。同时,也应该有晚年生活巨大的压力在里面,夫妻俩退休早、工资低,病要医、生活要过,曾老师生病后,龙老的担子可想而知。但他一说起他的夫人,总是眉飞色舞,是啊,是爱情给了他创作的动力,也是爱情让他留下了干净、纯粹、丰满的作品。

  他是民俗学的歌者。写歌词要采风、写诗词要采风,要与大自然融洽更要向民间汲取养份,充满智慧的龙老有一段时间,一个转身,研究起民俗学来了。他赠我的有关民俗方面的作品有三部:《神秘大湘西》、《五溪风俗揽胜》、《梅山渔猎奇俗》,他与弟弟民怡先生用脚丈量山山水水,用心感受民风民俗,用散文的笔触记录下远而未逝的故事,深入瑶乡侗岭,越是蛮荒之地越有可能存古风古韵,也越是他们不肯止步的地方。他们还不顾古稀之年,多次回家乡安化考察、考证。留下来的这些故事、文字不只养眼养心,更能够让我们大湘西人知道自己的根、自己的源、自己文化里的神秘和古老。先生多次嘱咐我,要我认真阅读三册书,有时间写一个书评。就在昨天,他还对我说,这文章不急,慢慢来,心领神会了才会一气呵成。这是我欠老人的一笔债,希望自己早日完成写作,让老人再为我改一次文章。其实,文章的题目我早就想好了,叫《远而未逝的民俗》。不过,以我的功力完成评论,三两个月之内恐怕很为难。就在昨天,老人的儿子双愚先生将老人的两首绝命诗发给了我:

  (一)

  一声噩耗自天传,“病入膏肓”剧可怜。至死倾情留大爱,湍飞宏韵谱遗篇。

  (二)

  梅山子弟寸心丹,永别依然恋家坛。遥望远乡三叩首,游魂夜夜故山盘。

  我想先生更应该做生命的歌者,大病在身,放宽心过日子。在电话里头,老人最后安慰我:“金生,不要为我悲伤,有生有死,自然规律,谁也绕不开!”可我还是很伤感很伤感,愿有好生之德的上天,青眼于老先生,至少,让老人的《燕怡四愿》一一得到实现。他在年轻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不也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吗?

 

大湘西的那些事儿

——读龙燕怡 龙民怡《神秘大湘西》有感

 曾凡华

  燕怡先生是我学生时代的文学启蒙者。那时,“文革”风云初始,校园乱象环生,我生性好静,不太愿意跟着那帮“健儿们”起哄,又不想做“逍遥派”,于是便和几位同学办起一份油印小报,报头上的“红旗”二字,取自毛泽东的手书,与当时大名鼎鼎的“两报一刊”中的红旗杂志同样大小。报纸的时评、新闻之类,我很少插手,只专注于自任主笔的副刊——《枫》。副刊取名“枫”,是因为我们学校所在地叫枫树坪,也的确有几群数人合抱、高大挺拔的枫树罩盖着这一带的几个校区。春风乍起,新出的枫叶绿可滴翠,等到了秋天,白露一过,叶子便齐刷刷红了,红得璀灿而烂漫,远远望去,像浮着一片火烧云。就是这一片红点燃起我这个青年学子一生的文学梦。学校斜对面的安江农校,虽名不见经传,却出了个大人物,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当时在农校任教,我每每去沅江游泳都路过农校,想必也是见过他的,很可能他就在路边的稻田里进行他的伟大试验,但当时他只是那里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教师,即便打过照面,也不知他是何方神圣。

  我与袁失之交臂是很自然的事,而与龙燕怡先生的相识相知却有某种必然。

  如今,我已记不太清与燕怡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依稀是在黔阳地区首府安江——那座巍巍百花剧院前楼他的办公室里。他当时是地区文化馆“吃公家饭”的干部,我是尚未毕业、前途渺茫的学生伢子。好像是给他送《红旗》报,当然是希望他能看看上面“枫”副刊上我的“大作”。记得他当时就微笑着,露出那口坚实的牙齿,平易而亲切。他迳直翻看了《枫》上的那些幼稚而平唐的文字,便对其大加赞赏了一阵,然后拿出几沓他主办的好像是用《雪峰》或《沅水》命名的铅印文艺报刊,让我“指教”。他大我十多岁,在当地已很有些名气,曾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过多篇文章,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然而他对人的谦恭和平易没有一点儿虚伪的东西,这在和他以后的交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每次见他,他总是善意地笑着,露出那口坚实的牙,很平等地与我谈文论道,让我感觉到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温暖……

  后来我当了兵,离开了当地人称之为“安江凼凼”的地方,去了长沙,又去了北京,中间断断续续仍有些联系,知道他仍坚守在大湘西那块神秘的地方,做群众文化工作,写了很多湘情浓郁的歌词和散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他毕竟偏居大湘西一隅,又不善炒作,未能在更大范围以至全国掀起“龙旋风”。我明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许多文学现象,须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完全凭据作品的“实力”。而龙燕怡先生收入这个集子里的散文,却篇篇都接地气,而且育之有物,文采斐然。我相信看官们读了,绝对会有所获,绝对会被其中浓浓的人情和故事所打动,,因为他与其弟民怡合作的这些散文,是他几十年间游走于大湘西底层所发掘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是独具个性色彩、别人无法复制的湘情散文。无论是民间的渔猎故事,还是山乡的风土人情,无不皆然。

  现如今,已近垂暮之年的燕怡先生依然健朗而文思敏捷,对精心挑选的这本集子再度润色,奉献给广大读者,但愿其回声能不同凡响……

  (注:作者曾凡华大校系著名军旅作家,解放军报社文化部原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线装书局总编辑。)

  

兰幽香风远

——喜读《梅山渔猎奇俗》札记

谢  璞

  昨晚上,我坐在微微启开窗户的书房,一边聆听初夏震雷暴雨合奏的协奏曲,一边阅读龙燕怡同志早在年初就寄来的《梅山渔猎奇俗》。这是他和胞弟民怡又一次合作的新著。

  雷雨后新晴的今日清晨,我准备在原地方书写昨晚夜读后的札记前,率性把窗户全部推开了,好让窗外“花气浑如百合香”的新鲜空气慷慷慨慨吹进斗室来。我耕耘多年的窗边小兰园有不少生趣盎然的兰草,它们在晨风里微微抖动着修美茎叶上的水珠,似笑非笑地望着我,这就让我更容易想起它们各自的祖籍:这里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好友惠赠的“二月兰”;有八十年代我从南岳采集的润墨兰;也有八十年代中期燕怡赠送我的五溪幽兰。多年过去,这些有缘分的兰草,都在我苦心经营的小兰园里有了它们生存发迹的一席之地。也许由于我昨晚刚刚读过龙氏兄弟合著的新作之缘故,那些妍妍流翠令人怜爱的五溪幽兰芳姿,立即从我心头浮现出一段清晰的记忆。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的暮春,我应邀出席辰溪大山洞白云机械厂业余文艺爱好者举办的一次交流创作心得的大型活动。会议当中,碰巧安排我与燕怡同一间房住宿。他是那种无遮无掩的性情中人,言谈举止非常随和坦白。

  他直言快语,谈到搜集整理地方民谣民歌中许多的收获,并即兴哼唱了一连串野趣十足的侗族山歌给我听。他还谈及毕生喜欢山野空谷幽兰的父亲对他的“家训”。他父亲是颇有名望的中学国文教师,当过多年中学校长,曾师从大诗人艾青,特别尊崇艾青先生以诗歌来报效国家民众的品格,认为这是“以文墨来播种阳光的人格之美的德行”。燕怡说,小小年纪的他听多了老人家这方面的话,居然在某个晚上也做了个美梦。梦见自己写出来的一首诗让同学们发现了,纷纷夸他是艾青式的“小诗人”、“大名人”。那几十个同学便团团围住,把他抬起来往空中抛去,差点抛上了飞云的“帽簷”边,直到笑醒过来,才发觉这只是一个开心梦!他把梦境讲给父亲听后,就盘问父亲:作过这种好梦的人,长大后能不能也成为“大名人”?老人家听了没有立即回答,可是不久后却向他讲起“做人”或“做名人”的一些道理。老人所说的话,当时的燕怡虽不能全听懂,但有些却是生根在他稚小的心灵里。父亲说:“……‘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日月无私照,才是人和万物崇拜的两个天神……人世间,只有名利思想淡薄的人,乐意为国家民众出力的大写之人,才有幸运的人生。深山狭谷的香兰芳草,从来不会认为无人知晓而不开花,它们耐得住长年的寂寞,寸心虽小,却有容得许多香的品性。所以李白就赞扬过它们,‘为草当为兰,为木当作松’……古人‘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功勋’的美德,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燕怡说,后来他把父亲这些话语抄记在小本本上。燕怡又说:从他十九岁“吃上公粮”以后,就一直把这些话当作“家训”铭记在心。总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也能像艾青先生那样,“以文墨来播种阳光”,做一个没有白吃“公粮”的新中国文化人。

  八十年代中期的龙燕怡正春风得意,锐气十足,是个相当乐观的人。他理想甚多,希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艺工作者和歌词作家,还希望在民俗民歌等等方面,都能够有所建树。并掷地有声的说,“努力去干,决不退缩。万一因志大才疏做不出什么成绩来,那也只好认命,毕竟我还是辛勤拼搏过的人哪!”当时,我确实为如此坦白的燕怡感奋。他是把我当作信得过的朋友,才说出这么多发自肺腑的话来的。

  在活动闭幕第二天早晨,当我快登上告别辰溪返回长沙的大客车时,来去一阵风的燕怡,竟送我一把沾着泥沙、雅号“五溪兰”的辰溪兰草,希望我把它带回长沙。一回到家,我就让它安身立命于阳台上。后来,我搬入了新居,宅边有片荒土让我拓成一畦小花园,在阳台上生活多年的辰溪兰又脱离了花盆而乔迁于新的沃土。

  平时,每当我凝神注视兰园里那些辰溪兰,回味起送我辰溪兰的燕怡在大山洞客舍中坦诚说出的往事,心情恍惚之际,忽然觉得“五溪兰风”的确有几分薰孕万物和人性灵的神奇魅力。

  有人夸说“五溪兰风”有如醪似酒千杯少的魅力。大凡久居“山静似太古”五溪的聪明人和灵性的万物,都不会见异思迁地离开五溪。那五溪的兰风,留得住翩翩燕子具有不弃旧梁的天性;千醉五溪兰风的林莺和鹧鸪的子子孙孙,都高兴在五溪青山里漫舞轻歌。这如醪似酒的兰风,千醉过天才的屈原,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从而写下“长无绝兮终古”的不朽《离骚》。今有尽人皆知的袁隆平,也曾在千醉五溪兰风的日子,孕育了举世瞩目的稻种。更近而言之,从深圳返乡定居的鸳鸯王辉和江星,他俩勇于创新的性情,经多年五溪兰风薰化,也出落成音乐大殿饶有名气的作曲家、歌唱家,创造了那么多宣和情志、导养神气、穿越时空的新美佳作,有的还远传国外,唱响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从而赢得了“五溪金凤凰”的美誉。

  更近更近的,当然要数龙氏兄弟的佳作《梅山渔猎奇俗》的出版问世。他们奋力抢救了因时光久远几近濒临消失的一份珍贵的梅山文化遗产。引起了民俗文化学术界的重视,纷纷赞美龙氏兄弟又为湖湘文化研究领域添了一颗稀罕的夜明珠,而且,龙氏兄弟对于形成千年、现仍遗存于梅城以及湘中、湘西,黔东南“梅山峒蛮”子子孙孙生活领域中 “渔猎奇俗”作出的翔实、生动之解读。也着实难能可贵!从这些“奇俗”现象当中可以看出,自从宋王朝严禁不服王法统治的“梅山峒蛮”耕种之后,他们只好得从农耕退为捕渔打猎以求生存。“峒蛮”们在坚强谋生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奇风异俗,更可以让人们看到梅山文化中那种“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性格。由此足见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本土之根脉。

  专家们认为龙氏兄弟“功不可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五溪从事民俗文化工作大半辈子的资深民俗学者、巫傩文化研究专家李怀荪同志,就是最先由衷赞扬龙氏兄弟“功不可没”的评家。他是深刻体验过民俗文化研究、采掘异常艰苦的过来人,不仅称赞龙氏兄弟“功不可没”,还面对现实深有感触地说:“在当今浮躁的商业化社会,龙氏兄弟能这样做,可属不易!”

  怀荪同志笔下写出的“实属不易”四个字,可说掷地作金石声,给龙氏兄弟画成的肖像,浓墨重彩地着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这是同行文人相知相亲优良品质的反映,也是对学术研究高度负责精神的生动写照。

  事实上,在功名利禄观念过分作祟的商业文化活动中,能有多少人乐于付出几近三十年的时光里,苦苦守护一项“寂寞”的民俗文化“工程” 、矢志不渝大半辈子进行不为人知的工作?但确有龙氏兄弟坚持下来了!他俩在安于寂寞几近三十年的时光里,不知敲穿了多少个“木鱼”,才如愿获得“天道酬勤”的成功福果。

  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燕怡在辰溪大山洞客舍所回顾有关他父亲的“家训”,他和民怡兄弟俩都是在灵魂里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人。他们都热爱这项清苦的工作,明白这一辈子甘为本身的天职不惜燃烧生命之烛,努力去实现“以文墨播种阳光”的人生幸运。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如何改变,人总是可以凭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显然,以爱因斯坦这些经典名言来解读龙氏兄弟成功的原因,亦当是品质高贵所致吧?

  我不禁要打心眼里为老友龙氏兄弟祝福:愿好人一生平安多福,年年花开,一路上花红果硕,即使在那“白发三千丈”的日子,也能充分享受以奉献为荣的诗意人生幸运。

  “为草当为兰……兰幽香风远”,一旦兰风能化孕着更多更多人的性情,大爱的仁风蔚然香飘普天下时,世界上文明人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和谐、美丽啊!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

 

咬文嚼字见深功

——龙燕怡老师治学风姿剪影

李永安

  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达半个世纪,接触的文人雅士不少,常常抓住机会向他们请教与切磋,每每获益非浅。依我看来,在这些舞文弄墨的长辈、同辈或年轻文友中,“咬文嚼字” 方面最具功力的怕是要数龙燕怡老师了!

  据我所知,龙老师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清代举人,祖父是辛亥文士,父亲是语文名师,从小便受到传统文化之浓郁熏陶和大家风范的严格教育,训练有素,由此打下一身过硬的“童子功”。他长大从文后,愈发对自己要求苛刻,逐渐养成了遇事刨根问底的习惯,治学精研细究、为文一丝不苟,乃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轻易放过” 。实在令我佩服!

  下面,仅就我所知略举几例,藉以“窥豹一斑”:

  如2005年金秋,他陪广州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刘剑锋大校参观芷江抗日受降纪念馆时,便遵刘之嘱,将室内那条极为醒目的“一纸降书出芷江”条幅中的“出”字,恰到好处地改为“落” 字,以免发生歧义而贻人笑柄。后来这个合理化建议很快得到了芷江县领导的重视,把它更正过来,并且沿用至今。

  又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化部门在将一种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苗族多声部民歌,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因“有歌无名” 而犯难,在提请市文化局召开专家会评审时,龙燕怡老师便根据此歌的谐音率先提出“歌鼟” 或“歌磴” , 以供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定为“歌鼟” ,如今早已耳熟能详了!

  再如2013年春日,龙老师陪同香港《名家》杂志总编辑李舟仁老先生一行,游“楚南上游第一胜迹”黔城芙蓉楼时,大家兴致勃勃地观赏临江主楼的那副名联:“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不觉齐声赞叹前人的好笔力!这时龙老师忽然插言道:“我记得‘文革’ 前旧楼(笔者按: 今巳重新修箿) 的这副对子,上联中的‘都’字是个‘原’字;‘ 客’字 是个‘ 梦’ 字。可能复制的人记忆有误,把它搞错了。其实,‘原’ 字比‘都’ 字的文学含金量要高;至于‘梦’ 比‘客’ 的意境,则不晓得高出好多倍!”同游者听了,都不觉愕然;唯有李总编频频颔首、莞尔而笑。

  至于说到我自己的感同身受,则体会更深。我生性率直,但有点粗心大意,为文往往欠严谨。如爱把“清楚” 写成“清础”;“圆满”写为“园满”等等。逗号和顿号也不注意区分,有时竟信笔所之地乱打一气。龙老师只要见到了,总会坦诚相劝、谆谆告诫:“切莫小看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啊,行家里手一看就晓得你的水平了。尤其是那标点符号,能够表达出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千万不可轻视!”这番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有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幡然醒悟......

  古有名言曰:“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今后,我当力戒浮躁,切忌粗疏。应当向龙老师好好学习,经常仰望一下他的项背,多多少少沾润其余惠,以图在治学为文上求得涓滴之长进!

  (作者系原湖南怀化汽运集团总经济师,湖南省作家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遵照龙老生前遗嘱,丧事从简。因此不举办追悼仪式和告别仪式。中国侗族文学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怀化市委宣传部、怀化市文联、怀化市文广新局、怀化市艺术馆、怀化市音协、鹤城区政协、鹤城区图书馆等单位领导及生前友好得信后予以慰问。?更多的是亚高原微信和光影侗乡公众号等公布后各界人士哀悼。现选部分吊唁挽联、诗词以慰逝者、以告来者。

  读燕怡兄病中诗,痛和六句,以寄相思。

  张名河

  (一)

  本是两地常相思,梦里梦外不断时,

  学友勤耕历历在,清风处处唱君词,

  当恨此讯月告知,不怜老泪窗前湿。

  (二)

  生死不过烟云飞,何需为兄洒别泪,

  唯恐失去心一枚,他日与谁杯碰杯,

  满园春色未话尽,梅山莺歌唤君回

  (作者系龙老生前好友,著名作词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词刊》编委,广西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广西文化厅副厅长。)

  

龙老一生恋文苑, 留下大作堆成山。

侗歌向着北京唱, 回响几代人心田。

侗锦芦笙和兰花, 词海浪花第一掀。

五溪揽胜集华章 ,乔老爷夸不简单 。

人间失去一良师, 天堂迎来好歌仙。

元贵哀悼10月24日

  

敬挽挚友龙燕怡先生

曾记诗缘,两度评论千里谊

遽惊噩耗,五溪风物一生情

惊悉燕怡先生不幸逝世,谨致沉痛哀悼,並向纪岚女史致以慰问,请节哀顺变。

蒋昌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沉痛悼念龙燕怡先生

燕去何方呢喃清韵留梅国;怡愉仙境倜傥高风入道门

  梅山文学社刘紫岚敬挽

  《侗歌向着北京唱》、《侗锦·芦笙和兰花》、《同志呃请来侗家吃油茶》,从附中到今天,龙先生的这三首歌作品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唱着它我考上了本科,上了研究生,每每音乐会参加比赛,都是我必选的代表作。可喜的是就在前几天我才与先生取得联系。可惜的是得知老先生已经癌症晚期[大哭], 电话那头先生激动的给我讲着他写的作品,说给我留了手稿和作品集,鼓励着我好好唱侗家的歌。电话这头我给先生唱了《侗锦芦笙和兰花》,让他保重好身体,我们还约好月初相见,先生特别高兴。 可是如今,还没来得及当面说声“老师 您好”,您 却走了……此刻,心里格外的沉重。愿天堂没有病痛,我会带着您的嘱托,把您的作品继续传唱下去。——王馨(2014年中央电视台《争奇斗艳——少数民族冠军歌手争霸赛》侗族冠军歌手、2016年中央电视台《寻找刘三姐》第三季全国总冠军)

  

深切怀念龙燕怡老师!!!——袁双洋(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武警湖南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

  

沉痛哀悼吾友龙燕怡先生!——潘年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龙老师八十高龄,为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雪峰文化特别是梅山文化的守望者!——杨通银(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龙老师绝笔第二首第三、四句写得好!绝唱!爱乡之情震撼人心!——傅安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侗族文学学会顾问、凯里学院教授)

 

  我在湛江惊闻龙燕怡老师仙逝,深致哀悼!龙老师一身正气,满腹经纶,是后辈学习的榜样!——邓宏顺(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怀化市文联原副主席、怀化市作协名誉主席)

 

  昨天,新晃六十县庆前夕,惊闻《侗歌向着北京唱》词作者龙燕怡先生仙游,从此新晃侗乡失去一个好朋友,怀化文艺界失去了一个好师长。龙老辞世,留下绝命诗二首及绝笔长文《我以“四愿”酬故乡》,经侗族文化专家吴跃军先生对个别文字和标点进行修改后,现连《侗歌向着北京唱》配乐收录于后,借以怀念龙燕怡老人!——光影侗乡公众号主编:张家权

 

  龙燕怡老师,是我最要好的老朋友。他在黔阳(现为怀化)地区群艺馆的时候,本人曾得到他极大的帮助与关爱。多年来,从未提及过他是安化人。诗词、歌词都是他的强项,是个才德兼备的多产作者。为人热情谦和。好怀念他。——音乐神夫

 

  生前寂寞,身后有名。沉痛哀悼龙老师!侗歌不朽,龙燕怡先生永远活在热爱音乐的人心中,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欧阳斌在怀化市委书记任上都会唱您的歌,大学者教授潘年英唱您的歌,侗族冠军歌手王馨电话唱您的歌,大牌名星李谷一、宋祖英、蒋大为、何纪光唱您的歌,您死得安祥,死而无憾,龙老,安息吧! 沉痛哀悼!湖湘文坛失去一位良师益友,梅山文苑失去一位慈父知音,五溪艺苑失去一位快乐使者,侗族文坛失去一位尊者恩师。刋发遗文,聆听名歌,以此表达新晃家乡人和三十年忘年交的心意!龙老师,一路走好!——亚高原

 

  哀悼龙老师,你已是夜空的一颗星,让我们后辈仰望!——久明

 

  龙燕怡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还记得在怀化师专读书时,系里邀请他为我们讲了歌词创作课,受益匪浅。深切缅怀龙老师!——阳之光

 

  深深怀念堂哥!堂哥辛劳一生,奋斗一生,节俭一生!——莲源

 

  龙老家乡安化人民深切怀念老人!近十年来,落叶思归根,弥老不忘本。关注故土发展,抒写思乡情怀,提携家乡后学。体现了梅山人的重情重义,大湘西人的侠肝义胆,老一辈学人的高风亮节。怀化安化同悼念,舞水洢水情长存!——荒唐生

 

  七十年代,曾带我县文工团队员将《侗歌向着北京唱》歌舞唱遍靖州苗乡侗寨,深受欢迎。今闻噩耗龙燕怡作家仙逝,沉痛悼念,愿该词作者一路走好,早登仙境!哀悼龙燕怡词作家:德留人间成翰海,魂归天上作文星。——闲翁

 

  龙燕怡老先生,德才兼备,文坛巨匠,功德无量,湘西人民怀念您,龙老,一路走好,安息吧!——李翔

 

  呜呼!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民族精神脊梁。龙老师,你一路走好。我们永远铭记哉!——坚不可摧

 

  (本小集得到《名家》杂志社总编李舟仁先生首肯,亲自电话邀约龙老儿子双愚组稿,王馨、李永安、蒋昌典、张家权、吴跃军等北京、长沙、怀化、新晃、安化文友也尽了心力,特记。)

[稿源:]
[作者:吴跃军整理]
[编辑:张家权]
上一篇:红色记忆
下一篇:没有文章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