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寻找这个时代的班级理想

寻找这个时代的班级理想

2012年09月28日 00:00:00 访问量:1001
寻找这个时代的班级理想


     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班级工作从观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挑战既来自对传统的盲目否定,也来自对现代教育思潮的简单迎合。纷繁复杂的变局之下,班级工作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传统的确立与变迁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个体品质的养成必须通过集体形成,班级工作的重点不应是培养学生个体,而是培养学生集体。一旦学生集体形成,它就会从教育的“客体”,上升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也就是说,他希望班级工作从集体主义立场出发,超越“学生本位”的视野,摆脱“自由个性”的局限,引导学生在集体中逐步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权益,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才是“公民训练”、“公民教育”的精义所在。
    他的教育理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移植到中国。全国上下仿效,逐步形成了三大班级传统,部分仍延续至今。
    第一个传统是我国班级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重心定位在班集体建设、远景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上。这之后,班级工作中的管理主义风气也愈刮愈烈。
    第二个传统是班级师生、生生关系呈现为金字塔型等级关系。最上层是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第二层是学生班干部,第三层是小组长、小队长,第四层才是普通学生。以至于在班级这一由未来社会成员组成的群体中也形成了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个传统是班级工作职能的分裂化。由于班级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独特价值,学校设立了班主任岗位,专门负责班级生活建设。但这也由此出现了班主任负责思想教育,学科教师只负责知识教育,教育责任彼此分裂的状况。
    至上世纪70年代末,学者们一致建议应将班级建设的工作重心下移,同时关注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在集体建设中个性的发展。为此,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从班队活动的重建入手,允许学生有班队活动组织的自主权、小队命名和活动内容选择的自主权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的班级工作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习惯于采用包、管、灌的方法。
    进入90年代后,市场经济张扬了个人的权利意识,多元文化挑战了集体主义精神,加上成绩至上主义的过度泛滥等因素,传统班级工作的价值定位和评价标准等都受到极大冲击。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说班集体建设,也很少再提集体主义精神,这其实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关。
    

当代的境况与困局
    目前班级工作的处境可以用“胶着状态”来描述,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使班级工作面临着诸多有待突破的困局。
    班级生活秩序的过度设计化。从人的成长来说,空闲时间是形成人的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没有受到其他问题、学习、责任限制的时候,思想才是自由的、内向的,也是反省的、深思的。然而,现在孩子们的班级生活被设计得有些过度,空闲时间几乎完全在成人的监视之下。除了日常学业任务和偶尔拥有的严肃的闲暇活动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哪怕是课间休息或午休时,学生似乎也不被允许自由地在班级或学校中走动,动不动就会被教师喝斥为不用功学习。
    各种形式的班级教育低效化。当代班级生活的另一特征是各种形式的教育,如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等,都以极其正当而严肃的姿态进入班级生活,并在形式上打破传统说教的面孔,配以竞赛、演说、游戏、奖励或与升学挂钩等多样化的形式,诱使学生参与其中。
    这既说明社会道德危机的复杂性加剧,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也说明当代班级生活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越来越复杂,各种价值都在声称自己是最高端的价值,争相夺取阵地。
    然而,这些方法的多样并不意味着教育成效的提高。原因不仅仅在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更在于人们对各类方式方法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与教育宗旨的认识不清晰。
    如,在当前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多多少少会在每学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但是活动主题的随意性很大,很多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活动任务而开展的,多是形式主义,追求热闹的效果,缺乏从社会发展和理想人格相结合的意义上超越性地引导学生精神生活的提升。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学校中逐渐流行起来,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一种具有科学依据和临床数据支持的方法,这些措施在缓解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并不能因此而放大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作用。班级工作不能等同于或降级为病理性治疗。除了学生的发展状态外,班级工作还要考虑到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目标等多方面因素的要求,只有这样,班级工作的目标才不至于偏离化和狭隘化。
    此外,民主型班级、自主班级和和谐班级的理念在当前也备受推崇。这些班级工作理念的提出其实是针对传统班级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赋予儿童主人翁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足以表达当代班级工作的核心理念。一方面,它只是回答了班级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如何定位的问题,而师生关系并不是班级生活的全部。另一方面,它只是将现在社会建设的一般理念简单地迁移到班级工作之中,没有认识到班级生活对儿童成长的特殊价值及其工作的特殊性。
    学生成长评价的唯分数化。当我们问一个3岁到6岁的孩童,“在你们班谁最棒?”被问的孩子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但当我们问仅有一年学龄经验的孩子同样的问题时,回答则是犹豫不决的。为什么仅有一年之差,孩子的评价有着如此大的差距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业评价以大众化的面孔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性,把学生带有理想色彩的评价一律被分数的形式降格为次要的、世俗的价值。不难想象,这样的生活给予学生的感受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是你死我活式的,这对于正处于童年或青少年期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怕。
    如此分析,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中国当代班级生活依然是管理主义模式居于主导地位。然而,这样的判断过于简单。过去的班级工作中的管理主义在目标指向上是清晰的而带有超越性的,希望通过管理班集体,培养学生的群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今天的管理主义在目标指向上更多的是适应量化标准,功利色彩浓重。


    重塑班级生活的理想
    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主体精神、个性意识、科学精神、自由民主观念和公共秩序精神并没有健康地扎根在班级工作中,这样的班级生活仍不可能是真正符合儿童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一方面是教师管理主义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儿童个体权利主义的盛行,这种悖论状况,是当代班级工作所面临的困局。
    无论从当代社会发展中多元文化背景、市民社会的崛起和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是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人际关系的淡漠、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人生理想的无意义化以及漂泊中的乡根意识,等等,都需要我们超越个体主义的视野,关注公共精神养成的问题,班级自然也需要直面这一时代使命,建设一个走向公共精神养成的班级生活。
    在我们的理想中,具有公共精神的班级应当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王国,以养成孩子对共同体生活的认同感;是能够相互交流思想的王国,使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理想的自我超越与提升;是能够保守孩子秘密、给孩子独立思考空间的王国,让孩子学会反省、自立与理性的自制;是能够给孩子以真实成长的王国,让孩子与他人分享欢乐与进步,绽放精神生命的溢彩,成长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都能负责的“大写的人”!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