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实施方案
一、中华国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依据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要求建立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段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教育部就《纲要》答记者问中也提到,在各个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做到“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这是国家和教育部在学科教学方面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与其他学科相比,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也因此成为传统文化学科渗透的关键学科。2014年10月,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导教师寻求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弥补现有教材中经典内容严重不足的缺陷,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和质量。
二、中华国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是引导我们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祖国的文化,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中华国学都都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1、从时代背景来看: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得主在巴黎聚会,会后发表共同宣言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儿去寻找智慧。海外掀起了学习汉学的热潮。丁肇中,李政道都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世界级华人科学家。在回首自己的成功路时,他们感触最深的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不是西方科技,而是古籍《论语》中的智慧与唐诗宋词中的动人图景。经典是我们的民族之魂。21世纪要实现中国梦,中华文化得首先走向全面的复兴与繁荣。
2、从语文学习与语文考试的现实角度看:
(1)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诵读感悟经典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列出了很多必背书目。这个大家肯定有所觉察,现在孩子背的诗比过去的多了。但还有一个问题:食而不化,为背古诗而背古诗。
(2)考试方面:无论中考或高考,文言成为难点和重点。题目搞活,文化积淀直接影响考成绩。
3、 从矫正现实的需要来看:现在孩子容易沉迷电脑游戏,城市生活容易使一些孩子变得浮躁,冷漠——让古典的温情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贴近生活,让语文回归审美,让语文汲取国粹,让语文走进心灵,中国传统上最崇尚国学教育与诗教。一边让孩子提升语文能力,一边启发理性思维,开拓胸怀。此外,还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 中华国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1、 以“优秀”为基本导向,细心甄别精华与糟粕。
在教育部的《指导纲要》中,有一个词特别值得关注,就是“优秀”。尽管学术界对是否有必要在“传统文化”前面加上这一限定词尚有争议,但这仍然是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导向。传统文化根源于农业文明的古代社会,有很深刻的宗法宗族观念,其中所蕴含的等级和伦理观念与现代文明也有着较为深刻的冲突。对此,我们不必闻之而色变,也无须删之而后快,但也需要针对传统文化的这些暗疾以批判的态度进行甄别,教会学生辩证分析,反思评价。
2、与教学内容有内在、有机的关联。
语文学科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传统文化的内容繁多,良莠不齐。因此,在融入渗透时不能盲目随机,要注意选择与所讲授内容有内在关联、能相互佐证或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的内容。例如,在讲到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适当融入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但不必将各地风俗甚至韩国的端午节都拿来做详细的论述和比对,要明确关注的焦点,即端午节的由来是源于人民对屈原的尊敬和爱戴。如果在具体形式上多做纠缠,就会严重跑题,不知所终。为此,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要尽量围绕明确的主题,不要太宏阔。另外,在相关问题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具体,不宜过于笼统。3、渗透内容与方式的适切性。
适切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渗透内容的适切性,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渗透适当的学习内容,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渗透方式的适切性。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兴趣,尽量采用读绘本、讲故事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盎然的兴趣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而初中开始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围绕与目前教材中的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延伸拓展,将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进一步打开。高中则要特别突出传统文化内容的思辨性,古代哲学、政治、历史等内容都可以融入进来,让学生了解思想,品评人物。
4、在文学性的基础上凸显文化性。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承文化,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功能。当前的语文教学通常是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字句修辞之美,以文学的思路来进行。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语文教学同时也应该是一种文化浸润,需要在关注文学性的同时关注其文化性。例如,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篇章时,可以融入《朋党论》等文章的学习,结合文学作品去探析作者的政治观与哲学观,分析这样的一种观点如何影响到其人生选择及处世风格。这样一种文化的分析可以超越对文本的孤立的认知,深入了解欧阳修的思想及其成因,能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其人在文学及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四、中华国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
在语文学科中应该如何渗透中华国学的相关内容,让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一)中华国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1、传统教学环节的中华国学知识嵌入
一是在背景介绍中融入中华国学内容。在背景介绍中不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生平,也要关注文化背景。比如在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中,介绍词的基本的知识。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之后写出一篇《沁园春》来,那就是教学的成功。
二是在文本解读中融入中华国学内容。如可以围绕《沁园春 长沙》这一诗文的学习,开展以“写秋”为专题的阅读和探究,有机的将课堂和传统经典相结合,将古今这一主题的名篇收集在一起,比较领悟不同作家在描述同一主题时的不同风格。
三是在延伸拓展中融入中华国学内容。如《离骚》节选的理解与背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其实,要想使文本解读通畅,还要更全面的了解屈原才行。这时就可以通过拓展,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诵读屈原的名言,走进屈原的作品,在全面把握屈原形象的同时,用诵读的方法进行大量的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要常引导学生以某部典籍为专题进行拓展,如“《论语》专题”“《诗经》专题”“《史记》专题”“《三国演义》专题”等。
四是巩固提高融入中华国学内容。如在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中,以同类诗词作为课后练习,在方法和内容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
2、吟诵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引入。
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照搬古代,但也不能完全按照现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吟诵是古诗文特有的读书法,也是古代私塾教育基本的教学法。吟诵是对诗文的一种反复玩味、品鉴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诗文的声音,以一种自然浸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味,进而理解其中所寄寓情感的细微曲折,在深刻的情感共鸣中体悟先贤智慧和精神内涵,并涵养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这样的教学口传心授、圆润通达,在不经意间将古诗文的意蕴送达学生的心灵,具有直观而切实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如果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吸收借鉴吟诵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用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来承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一种更自然、更有机的方式。
(2)中华国学融入阅读教学
1、确定每学段的阅读篇目。
教育部《大纲》规定中学生课外必读文学名著共30本,初中10本,高中20本,分解下来,初中学生每两月读一本书,高中学生每个月读一本书。
初中部分:
⑴《西游记》吴承恩著; (2)《水浒传》施耐庵著;
⑶《朝花夕拾》鲁迅著; ⑷《骆驼祥子》老舍著;
⑸《繁星·春水》冰心著 ⑹《鲁滨孙这漂流记》(英)笛福著;
⑺《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著;
⑻《童年》(俄)高尔基著;
⑼《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⑽《名人传》(法)罗曼·罗兰著。
初一年级:
①《西游记》吴承恩著;
②《鲁滨孙这漂流记》(英)笛福著;
③《水浒传》施耐庵著;
④《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著;
初二年级:
①《朝花夕拾》鲁迅著;
②《童年》(俄)高尔基著;
③《骆驼祥子》老舍著;
④《《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初三年级:
①《繁星·春水》冰心著
②《名人传》(法)罗曼·罗兰著。
高中部分:
⑴《论语通译》徐志刚著; ⑵《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⑶《红楼梦》曹雪芹著; ⑷《呐喊》鲁迅著;
⑸《女神》郭沫若著; ⑹《子夜》茅盾著;
⑺《家》巴金; ⑻《雷雨》曹禺著;
⑼《围城》钱钟书著; ⑽《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著;
⑾《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⑿《歌德谈话录》(德)艾克曼著;
⒀《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
⒁《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著;
⒂《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⒃《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著;
⒄《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
⒅《谈美书简》朱光潜著;
⒆《老人与海》(英)海明威著;
⒇《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著。
高一年级:
①《论语通译》徐志刚著
②《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③《围城》钱钟书著;
④ 《家》巴金;
⑤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
⑥《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著;
⑦《老人与海》(英)海明威著;
⑧《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著。
高二年级:
①《红楼梦》曹雪芹著
②《子夜》茅盾著;
③《呐喊》鲁迅著;
④《雷雨》曹禺著;
⑤《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
⑥《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著;
⑦《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⑧《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著;
高三年级:
①《谈美》朱光潜著;
②《女神》郭沫若著;
③《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著;
④《歌德谈话录》(德)艾克曼著;
2、以写促读。
学生阅读时,要边阅读边思考边感悟,并写下读书笔记。老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检查、批改、指导。
3、以考促读。
学生读完之后,老师要以各种形式进行考察,比如专题考试或在月考中渗透有关内容。
4、学生读书笔记成果展。
活动时间: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日来临之际,进行一次学生读书笔记成果展。
活动方式:学生整本读书笔记展览,或学生优秀读书笔记作品展板展览,或学生优秀读书笔记作品分享座谈会。
活动组织:初中备课组负责相关工作
(3)中华国学融入周末大讲堂
华夏五千年,中国国学常盛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溯本寻源,尽在古代文明中。可开展国学系列讲座,让学生在周末也能得到国学的熏染。
1、周末大讲堂内容参考:
《诗经》里的那些事儿、从烛之武看《左传》春秋、《战国策》策士风云、《道德经》上善若水、《论语》的“兴、观、群、怨”、《孟子》的浩然之气、《庄子》的奔腾、《墨子》的爱无等差等诸子百家、《楚辞》中《离骚》的家国情怀、《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互见法看《史记》、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左思风力、志怪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初唐四杰、沈宋体、盛唐气象李太白、王孟山水诗、边塞诗、诗史诗圣杜甫、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韩愈之“惟陈言之务去”、韩愈之“不平则鸣”、永州八记、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白居易的 “为时”、“为事”而作论、诗鬼李贺、小李杜、唐传奇、花间集、南唐词、“六一居士”醉翁、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豪放词人苏东坡、奉旨填词柳三变、婉约词人李易安、文韬武略辛弃疾、诸宫调、元杂剧、小令、套曲、明清传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王国维的“境界”说、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现代文学史上的座座丰碑、当代文学之复苏、汉字的艺术、对联趣味、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等。
2、周末大讲堂安排
各备课组(高三不作硬性要求)每学期完成至少一次周末大讲堂。让每学校周末大讲堂每月都展现语文的魅力,同时也展现语文老师的风采。
3、活动组织
本备课组老师主讲周末大讲堂时,主讲者要作好充分准备,本备课组成员要作好各种组织工作。一是场地、设备的检查,二是学生的组织与纪律的维持,三是过程的记录与结果的总结报道。
(4)中华国学融入师生活动。
1、教师活动
①、教师在日常的备课及教育教学各环节中融入中华国学。
②、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思考、探讨中华国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让国学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
③、教师在每周的备课会议上,针对脑具体的文本,研究探讨中华国学与课本的联系点及嵌入方式。
2、学生活动
①学生的课前演讲。可以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国学内容中选择一些故事、轶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来呈现,每节课都抽出大约3到5分钟的时间来学习相关内容,之后再按照日常教学进度开展教学。
② 语言艺术大赛
在我国,语言化作文字,记录下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波澜壮阔和历史沧桑,它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开展语言艺术活动,可以通过语言的丰富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来增强学校的国学文化底蕴,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同时,可以用先进文化引领学生,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中华国学素养。
活动参赛对象:初中高一高二学生,邀请高三学生参加。
活动形式及参赛作品要求:①以配乐语言艺术形式为主。②题材多样:散文,诗歌,寓言故事,相声,小品,快板、话剧、舞台剧等等;提倡原创作品参赛。(原则上初中相声小品、高一演讲朗诵、高二话剧舞台剧)③参赛作品无节目人数限制:可为单人,二人,多人,亦可为集体参加。④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能反映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及时代特色。⑤作品时长控制在7分钟之内,话剧、舞台剧、小品等形式可延长至10分钟。
活动组织:语文教研组、团委。
③、全国、省、市、县、校组织开展的与中华国学有关的活动。
(5)中华国学融入学生写作。
学国学,读国学,背国学,学以致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在言行举止中彬彬有礼;让学生在日常的笔记、周记、作文训练、征文大赛中运用国学,使其文章具有丰厚的国学底蕴而且文采飞扬。
1、读书笔记。
日记、周记中注意中华国学方面的摘录与写作。
2、常规写作训练。编辑校刊《飞云》。
每个老师每月推荐一到两篇学生的优秀作文,写好点评,打成文档,上传到语文组邮箱xhyzyuwe****@163.com,每学期期末(每年6月、12月)编成校刊《飞云》结集出版。
编辑工作负责人员:高一备课组。
3、心灵的港湾《泊岸》
每学年上学期举办一次“美丽一中我的家”征文大赛,获奖作品,写好点评,打成文档,上传到语文组邮箱xhyzyuwe****@163.com,每年一期编成《飞云》结集出版。
时间安排:9月——12月
编辑工作负责人员:学生处。
4、“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承办,以崭新的理念、正确的导向、严谨的组赛程序、公正的评选原则,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成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作文赛事之一,被许多高校自主招生认可,已成功举办十四届,现启动第十五届。
学生作品分三批寄送。第一批2016年9月1日起至2016年11月30日止(高、初中毕业班稿件请在第一批寄送);第二批2016年12月1日起至2017年3月20日止(“全国十佳小作家”申报材料请在第二批寄送);第三批2017年3月21日起至4月30日止。
决赛时间:2017年1月下旬(冬季),2017年7月下旬(夏季),具体日期以邀请函为准。
我们学校第二批寄送。
5、“文心雕龙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6、萌芽、怀化文学等文学刊物上发表。
7、全国、省、市、县、校组织开展的征文活动。
五、经费来源及预算
1、经费来源
征文比赛的报名经费由学生自筹。其它活动经费由学校筹集。
2、经费预算(按年计算)
教师活动经费预算:活动进行一次30000元。
学生活动经费预算:
①、学生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及评奖,活动进行一次3000元。
②、语言艺术大赛活动组织及评奖,活动进行一次10000元。
③、《飞云》校刊出版,一期5000元。一年两期10000元。
④、《泊岸》校刊出版,一期5000元,评奖3000元,共8000元。
⑤、“叶圣陶杯”参赛费每生25元,15000元。
⑥、全国、省、市、县、校举办的与中华国学相关的活动及评奖,20000元。
总计每年96000元。
语文组考研组长杨长鹰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