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人生 > 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2012年09月28日 00:00:00 访问量:1669

 

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

      

 

发现孩子不同的声音,保护他们的独特思维;奖励出错的孩子,让他成为课堂的明星

     他曾经是南方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曾经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打结;他也曾因为在赛课中遭遇不公正,没有得到预期的名次而深受打击,郁闷地在乡间小路上唱着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大哪个更高;他也曾写了很多稿子投到报社,却泥牛入海……所以,他曾经戏谑地称自己之所以在数学老师中与众不同,是因为读师范时班上成绩好的同学都去教语文了。
  然而,成长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并没有动摇华应龙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他怀抱着对数学课堂的理想,对孩子的热爱,继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反思中完善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不断前进。就如海明威所说: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我们超越了自己,人生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如今,华应龙已从一名乡镇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更荣获了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称号,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口中引以为豪的北调的南’”。与此同时,他的教学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也在成长的蜕变中完成了的飞跃。

传承的应该是整个数学文化,而不是数学知识本身
  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走进学生,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可能丰富多彩。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
  在华应龙的课堂上,记者真切地体会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讲计算器时,很多孩子早就会使用计算器了,教师还能讲什么呢?华应龙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他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原来不熟悉的键,还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应龙给孩子们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华应龙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21522253235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也总结出化难为易的解题思路,这才是华应龙这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这个时候,他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给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在采访的时候,华应龙告诉记者: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很兴奋的,玩过之后有笑声,笑声之后有思考。这样的课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华应龙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创新。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宗旨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华应龙说,1984年参加工作,1990年就开始应邀到外地去讲课了。前10年,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就是要与别人不一样,你这样讲,我就不这样讲。后十年我思考的是这节课的传统设计存在什么问题,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华应龙的这一理念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常常有不少学生还是不会量角,有的连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而对于教师自觉颇为言简意赅的二合一看等要诀,学生仍然不得要领。因此他在执教此课的时候,首先思考的就是: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华应龙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有了这样的认识,华应龙很快就找到了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

  华应龙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教学的重点,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尊重孩子的不同
      担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华应龙,上课已不是很多了,但是每学期他都会在自己的学校上几堂课。华应龙说:每一次上课,我都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今天孩子又会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因此,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多的是对儿童独特之处的发现。在华应龙看来: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
  于是,华应龙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

  融错教育首先是错,包容孩子错误。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
  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应龙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应龙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在巡视的时候,华应龙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表现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这是华应龙经常对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

  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华应龙对记者说,如果我当时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所以,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差错是一种资源
     华应龙告诉记者:差错本来就是一种资源,这是我研究的课题。早在1993年我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就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应龙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

  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应龙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错,把错误融化。

——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而我认为学生可以,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
  因此,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我们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应龙说: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和学生分享精神大餐
     在华应龙的课堂上,传递给孩子们的不仅有他对数学的理解,还有他对数学的热情和深深的热爱。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的。你想有一个永远可以使用的技巧,这种追求就是错的。只有才是永恒的,这个就是李烈校长说的以爱育爱。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以你对学科的爱,对课堂的爱,来育学生对这个学科、对这个课堂的爱。华应龙身体力行地告诫身边的同行——只有你爱自己的课堂,孩子才会爱上你的课。
  在华应龙看来,上课是老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来跟学生分享。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一堂课应该是一顿精神大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华应龙说,学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学科的兴趣、热爱去影响学生,把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并激励他们思考。
  老师的作用就是影响、唤醒、激励!华应龙如是说。

【教师名片】

华应龙,1966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89年)。 1984 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4年破格晋升为南通市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由江苏调至北京工作,现正参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1984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2001年,指导青年教师贲友林获第五届全国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第三名;2003年,辅导黄利华老师参加全国《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主编、 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第一、二、三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后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组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的编写(第八册主编)和实验指导工作(东北三省、内蒙片的负责人)。

                                                                                                                 (责编:林臆眉 卫卫)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