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茁壮成长 > 全域旅游”视角下侗乡开发的思考(附游记)

全域旅游”视角下侗乡开发的思考(附游记)

2016年08月25日 09:31:34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8002 作者:吴承富

 

全域旅游视角下侗乡[1]开发的思考

新晃一中实践调查团队[2]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自助游为主时代,全域旅游从此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全域旅游的发展侗乡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全域旅游视角下,侗乡旅游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站在“入主流、创品牌、有特色”战略高度,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按照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布局,有序推进。新晃在建设全域旅游中,要积极融入周边旅游板块,增强侗乡文化底色,突出夜郎文化特色。

关键词全域旅游侗乡;文化

 

一、全域旅游对侗乡旅游发展提出的考验

一般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3]全域旅游是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对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的转变创新。具体讲,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关注到一个县、一个市,甚至是一个省全面的发展。在实践中,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4]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也为侗乡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考验

第一,如何实现跨行政区的协调和联动。侗族地区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专区或自治州、县或自治县、乡或民族乡三级建制。其中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还有分布在湘、黔、桂、鄂的一些侗族乡。全域旅游建设主要是以区域行政单位为主,推进一个县、一个甚至一个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看到,侗乡范围主要包括湘、黔、桂三省边界,涉及3个省(自治区)、4个市(自治州)、12各县(自治县)发展侗乡全域旅游,必须在侗乡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这样就必须要建立好跨省、跨市、跨县的的协调和联动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如何加强多种文化资源的互动侗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侗乡境内,杂居有汉、苗、壮、瑶、仫佬、水、布依、土家等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也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侗乡全域旅游的发展,在发掘和利用侗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积极考虑开发其它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多种文化的互动,侗族文化、苗族文化、瑶族文化以及其它民族文化,加上当地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山水文化、古城文化、商贸文化等,共同转变为侗乡全域旅游的有利资源

第三,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侗乡村落文化受到了外界的强烈影响,大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纷纷消失。一位乡党委书记讲了一个故事:修好一条水泥路,毁了一个民俗村[5]因为村寨对外交通的便利,村民纷纷修建现代化的“洋房”,导致村寨大半传统建筑被毁。随着全域旅游建设现代化、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必然会侗乡掀起一场的更加强大的文化冲击。特别是伴随着现代大交通体系的建立,现代通讯和传媒的发展,大量外来游客的到来,商业模式和商业文化的到来,必然会导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侗乡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发展侗乡全域旅游必须要和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认识到侗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侗乡文化和全域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四,各行业如何在全域旅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全域旅游的概念,就是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等进行优化提升,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小旅游概念,而是成为了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各行各业都要在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谋求自己的新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产业自然能够成为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但是,在侗乡有的地区,旅游资源尚待开发,旅游市场刚刚起步,如何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如何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对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有限的侗乡,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如何找到能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底先发展其他产业,还是优先发展旅游?各行各业如何在全域旅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区域内各行业如何发挥在旅游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如何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走共建共享道路。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但是,在资源短缺的发展起步阶段,如何让侗乡村民积极参加其中。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普通的村民,理性的个人,我们很难想象村民会公而忘私,不计成本地投入到村寨旅游事业中。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村寨进行歌舞表演,一场下来人均只能分到几块钱,甚至更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当地村民外出打工,每天收入有一百多块钱。因此,表演成了一些老人和小孩的事情,而且时间长了,人们对表演失去了热情,纷纷抱怨收入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村民参与到旅游中来?另一种现象,就是在现在旅游发展成熟的地方,如肇兴侗寨、西江苗寨,大批的外来资本进入当地旅游市场,酒店、客栈、商铺、酒吧等基本上由外地老板经营,当地人由于缺乏资本和管理经验,大多数只能选择在本地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替外地老板打工。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多。而且在旅游发展中,因为家庭地段位置的差异,位置好的租金数十万,位置差的无人问津,当地村民收入差距悬殊。同样的旅游,给村民带来不同的收入,必然导致人们对旅游的参与出现不同态度。因此,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是侗乡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侗乡全域旅游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浓厚的侗族文化是侗乡全域旅游的宝库

全国现有侗族人口近296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带。贵州省140余万,湖南省84万余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8万人。黔、湘、桂的侗族地区山水相连,其内聚力强。以锦屏县南部的启蒙一带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习惯上人们把天柱、剑河、三穗、镇远、锦屏、玉屏、新晃、芷江等县称为北侗地区;把黎平、榕江、从江、三江、融水、龙胜、通道等县称为南侗地区。

侗乡境内,侗族与苗、土家、水、瑶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繁衍生息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体育、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蕴藏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侗乡的一块绚丽的瑰宝。特别是独特的侗族文化,构成了侗乡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见表1

1:侗族主要文化

民族建筑

以鼓楼、寨门、风雨桥最为出色,堪称侗族建筑的“三宝”;著名的有黎平肇兴鼓楼群,榕江的三宝侗寨、通道皇都侗寨、芋头侗寨等

民族服饰

以侗锦、侗帕、侗带最负盛名,其工艺之精湛,色彩之艳丽,图案花纹之美观,可谓巧夺天工;

民族饮食

侗家的腌肉鱼、腌碎骨、腌菜、油茶、苦酒等,都别具风味;

民族歌舞

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民间无日不歌无不舞,流传至今的乐器多达数十种。侗戏、琵琶歌、哆耶、芦笙舞、侗族大歌、傩戏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侗族大歌

民族体育

侗乡又称为“民族体育之乡”,传统的抢花炮、射弩、高脚马、哆毽、荡秋千等已被列入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

[6]文化

在祭萨讲款、为也等民间习俗方面,源远流长,迄今为止许多侗族村寨在举行祭祀或庆典纪念活动中,仍然保留了祭萨、讲款、为也等习俗

婚嫁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

节日文化

侗乡是“百节之乡”,目前侗乡所能统计到的节日有100余个。侗族的祭萨节、吃新节、过社节、喊天节、摔跤节、芦笙节、千三欢聚节、牯藏节、河歌节、泥人节、抬官人等民族节庆活动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

(二)山水环抱的生态自然环境是旅游休闲胜地

侗乡山水风光优美和谐,境内山脉交织,溪河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被繁茂,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是探寻远古生态的理想场所。

多样的地形地貌,适于发展深度旅游。地域来看,侗乡境内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北接武陵山余脉,西接云贵高原、南接苗岭,东临雪峰山。境内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山水相间,海拔高度在2001000米之间。地势总体是西、南三面高而北、东部低,境内分布各种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既有岩溶地貌区的峰丛、峰林、溶洞、溶洼、天生桥、暗河等,也有丘陵、盆地、湖泊,在东南部的通道境内,还有上百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景观。

宜人的气候条件,适游期长。侗乡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10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8摄氏度。最冷月1平均气温58摄氏度最热月7平均气温2428摄氏度。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东部气温高于西部。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0681296小时,无霜期270330天,光照条件较好,具有气候宜人的优点。

丰富的水体资源,利于开发亲水旅游产品。侗乡境内面积2.8万多平方千米,内部大小河流纵横,溪河密布,雨水充沛,主要分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主要的河流有潕水河、清水江、都柳江,其余支流数以百计,如同一张网络分布在侗乡境内。在贵州境内,清水江长376公里,流域面积14769平方公里;舞河长166公里,流域面积为5106平方公里都柳江长141公里,流域面积为8802平方公里。

良好的森林资源,利于发展生态旅游。比如怀化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7%,是全国9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有原始次森林30多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7个,处处都是“天然氧吧”,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怀化还素有“广木之乡”、“水果之乡”、“药材之乡”的美誉。黔东南州森林面积188.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959.7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2%,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000余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发达交通体系为全域旅游提供了基础

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铁、航班航线、水运等构成的现代大交通系统,使得侗乡各地区、各村寨的联系更加紧密。目前,侗乡境内主要交通道路有:国道3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含在建)3条,高速铁路2条,机场4坐,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省道、县道、乡道和水运网络作为补充,已经形成了便捷的交通体系。(见表2当前,侗乡地区县正加快区域交通整合,与大交通相连的跨区域、立体化、综合型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为大客流进入创造了良好条件。发达的公路系统把大山深处的一个个村庄联接起来,把散落在百里侗寨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侗乡主要交通通道

公路

320国道

321国道

209国道

经过芷江、新晃、玉屏、三穗

经过三江、从江、榕江

经过会同、靖州、通道、三江

高速公路

沪昆高速

松从高速

包茂高速

三黎高速

厦蓉高速

经过芷江、新晃、玉屏、三穗

经过新晃、天柱、锦屏、黎平、从江

经过会同、靖州、通道、三江

经过三穗、锦屏、黎平

经过黎平、从江、榕江

铁路

湘黔铁路

焦柳铁路

兴永铁路(在建)

经过芷江、新晃、玉屏、镇远

经过怀化、靖州、通道、三江

经过榕江、黎平、靖州

高速铁路

沪昆高铁

贵广高铁

经过芷江、新晃、玉屏

经过三江、从江、黎平、榕江

机场

芷江机场、铜仁机场、黎平机场

通往长沙、贵阳、昆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

以上数据根据网络整理

(四)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为侗乡旅游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常态。2015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2015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这是全域旅游从理念向实践落实的重要推动,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也为地方践行全域旅游提供了重要指引。2016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262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侗乡境内的镇远、黎平、通道、龙胜4个县在其中。这为侗乡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引领。

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2012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贵州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文件指出,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意见》为贵州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为侗乡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大跨越。20127月,贵州出台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将贵州省建设成为原生态、多民俗、高文化、强反差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成为旅游强省。并提出了“100个旅游风情小镇、500个民族特色村寨、100个自驾车营地+10条自驾车黄金旅游线、50条特色旅游廊道”的产品支撑。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建设湖南旅游强省的决定》并批准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15年湖南省提出了建设张吉怀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经济带战略,将张家界、吉首、怀化共同纳入“大湘西”旅游圈,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凸显区域旅游特色和整体优势。这为湖南境内侗乡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侗乡境内的各县,纷纷抓住机遇,提出了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积极进行精品规划、特色开发、规范管理,积极营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域旅游格局。

 

侗乡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侗乡境内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但是,与周边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侗乡旅游发展仍然处于落后水平,随着新的旅游时代到来,侗乡全域旅游建设,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和问题。

(一)侗乡境内旅游发展水平不平衡

侗乡境内旅游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的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有的地方旅游资源匮乏。从目前已经建成的景区来看数量和分布(见表3北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南侗地区,即使在同一区域,不同村寨之间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水平也存在这巨大的差距。

3侗乡主要景点分布

 

A级景点

其它主要景点

芷江(北侗)

中国抗日纪念馆(4A)、三道坑原始生态旅游区(3A

 

新晃(北侗)

夜郎谷、八江口温泉、百里侗族风情走廊

玉屏(北侗)

茶花泉景区3A

铁柱山、车坝河、舞水风光

镇远(北侗)

镇远古镇(4A)、舞阳河风景区(4A)、青龙洞(3A

高过河风景区、报京侗寨

天柱(北侗)

三门塘石柱岩、金凤山

会同侗)

高椅古村(3A)、湖南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粟裕故居、九洞自然风光、诸葛井、驸马墓、公主墓、国师墓

靖州(南侗)

文峰塔景区(3A)、地笋苗寨(3A)、飞山景区(3A)、排牙山景区(3A)、岩脚侗寨(3A

 

锦屏(南侗)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国家级)、有A级景点3隆里古城、三板溪湖区、文斗B级景点1个,C级景点3

文斗苗寨、清水江、青山界、九寨北侗、锦屏风雨桥

通道(南侗)

万佛山(4A)、皇都侗寨(4A)、芋头侗寨(3A)、龙底漂流景区(3A)、通道转兵纪念馆(3A)、独岩民俗风情园(2A

坪坦风雨桥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恭城书院

黎平(南侗)

肇兴侗寨4A)、翘街(3A)、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国家级)、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国家级)

生桥、黎平会议会址、地扪侗寨、飞龙洞、堂安侗寨、八舟河、弄相山森林公园

从江(南侗)

小黄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里村(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增乡增冲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芭沙苗寨加榜梯田、四寨河游乐园、都柳江风景区、流架风雨桥

榕江(南侗)

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A级民族村寨4个、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B级景区、5B级旅游村寨

三宝侗寨古榕群景区、乌公侗寨、寨蒿国际旅游度假区、小丹江苗寨、苗王庙等古建筑

三江(南侗)

程阳八寨景区(4A)、丹洲景区(4A)、三江县大侗寨景区4A)、石门冲自然生态景区(3A)、侗族生态博物馆3A)、产口景区3A)、甜水寨度假景区3A

三江鼓楼、马胖景区、良口景区、独峒大塘坳区、孟寨景区、岜团桥等

龙胜(南侗)

龙脊梯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4A

大唐湾景苑、龙脊峡漂流景区、龙胜南山牧场、排坊生态民俗村

(以上资料根据各个县政府门户网站和国家旅游局网站数据整理)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县域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镇远、黎平、通道、龙胜以风光秀丽、文化浓厚,知名景点较多,旅游发展较好,成为了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侗乡境内旅游业第一梯队。芷江、从江、榕江、三江等,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旅游产品,比如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从江的小黄村、芭莎苗寨、榕江境内的三宝侗寨、加榜梯田,在周边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地方是侗乡旅游业第二梯队。新晃、玉屏、天柱、锦屏、三穗等地,缺乏成熟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还待开发是侗乡旅游业的第三梯队。

除了景点数量存在差距,县域之间旅游收入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别。境内旅游收入较的有黎平、通道、镇远、芷江收入较低的是新晃、玉屏、天柱等县。以黎平为例,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16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5亿元;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21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8亿元;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6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亿元。[7]位于北侗的新晃,2013年旅游计划是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00万元[8]旅游产业发展仍处于低层次起步阶段,基本上是“不能游,游不成,没有游”,旅游业发展处于全省全市后进位次。

不同村寨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有差别。居住地理位置、资源贫富程度、人口发展等都导致村寨之间经济发展不同。特别是在旅游发展中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山水环境等,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作为重点景区的村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而临近村寨却没能那么幸运,导致重点景区与周边的发展差距明显由此引发村寨间的矛盾增加,特别是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方面,需要各村寨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来组织协调,否则就会发生公共牧地危机,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侗族文化消失严重

侗族文化是侗乡旅游的灵魂,是发展侗乡旅游的关键资源。没有侗族文化作为支撑,侗乡旅游难发展出特色。文化和生态一样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侗族文化消失得比较厉害。北侗地区侗文化消失最为严重,南侗地区保存较好,但是,在文化的代际传承中,现在年轻人对传统侗文化的接受程度在降低。根据新晃一位资深的民族文化工作者的调查[9],北侗地区民族文化消失的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是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目前北侗地区如新晃、芷江、玉屏、镇远等地侗族语言范围越来越窄,侗语核心区年轻一代会说侗语的人越来越少。

二是民居。侗族傍水而居,一般是“干栏式”民居,就地取材,吊脚楼、鼓楼等建筑都是用杉木建造。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原来木制房屋已渐被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普通楼房所替代,现存“干栏式”建筑日渐减少。许多古村落、古村寨,木楼变成了现代楼房,青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

三是服饰。除文艺演出、接待交流需要外,已基本不穿戴民族服饰,民族样式的服饰濒临失传。留乡或还乡的民族年轻人,大都接受现代的思想观念,民族服饰及古老生活方式也被新的现代服饰和生活方式所取代,而植根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失传,有逐步被流行文化取代的趋势。

四是民俗艺术。许多世袭相传的民间技艺,在人们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生活方式后,“死一个人,亡一门艺”现象时有发生。如唱七姐、唱桃园洞、唱瓢把神等民间文化活动面临失传,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和技艺因后继乏人而传承维艰。

五是坳会、节日。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歌圩主要是青年男女社交的盛会,对歌是青年人交流感情,寻求意中情人的恋爱方式。但在有“侗乡歌海”美称的新晃,山间回荡的不再是青年男女的山歌对唱,而是音响电视里播放的流行歌曲,即使有也是一些老人纯属怀旧娱乐的那种对歌,而青年人多数不会唱山歌,新晃歌海已名不副实。同时,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传统庙会因参与者人数锐减而日渐萎缩,旧时万人赶庙会赴歌圩的情景已风光不再。

侗文化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交通、信息变得越来越迅捷通畅,世界变成“地球村”,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强势的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正在渗透山乡村寨,民族文化面临消解,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二是经济利益的冲击。一些地方只看到短期经济效益,忽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长远社会利益。对民族文化、文物过度开发,破坏民族文化生态环境风貌的现象,违章建乱建,仅强调利用,对文物的维护、保养缺乏落实,不注意进行有效的环境建设、生态建设。此外,保护观念缺失,民族文化传播后继人才缺失等也是侗族文化消失的重要原因。

除了物质文化外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发展旅游中,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国内学者认为,随着外来游客的到来,他们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村寨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demonstration effect)[10]。来自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因为社会经济状况而使其所带来的文化呈强势,而侗族村寨文化相对呈弱势。[11]当两种文化接触时,村民往往会轻视自身文化,盲目模仿旅游者带来的一切。示范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在调查中发现,村寨中很多年轻的一代受到西方价值观中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抛弃当地流传已久的传统美德,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与享乐,导致当地的古老风俗、伦理道德、乡规民约以及居民的心理素质都发生变异,结果就出现诸如传统失落、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

(三)旅游产业仍然处于低端水平

侗乡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周边旅游发展地区,侗乡旅游不但发展不平衡,而且总体上处于景区建设、农家乐的低级阶段。在调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单一,项目雷同。村寨旅游还停留在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农家乐等传统项目,形式单一、缺乏精品,项目雷同、缺乏特色,内容泛化、缺乏内涵,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不仅侗寨景区旅游项目雷同,而且与周边的旅游项目也趋于同质化。旅游、观光、购物、美食、娱乐等,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众多雷同项目,不仅浪费了旅游资源,也导致旅游档次和品位的缺失。二是旅游产业链短,产业融合不高。全域旅游是个高度复合型产业,不仅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核心产业,还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加工业,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行业相互依托、互生共荣。但是,现实的侗乡很多地方旅游业发展,与第一、二、三产业中的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侗乡旅游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三是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受家庭经营方式的制约,村寨旅游项目的规模总体偏小,尚未形成观光、休闲、购物、娱乐、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在部分地区,村寨旅游点设施不够完善、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吃住卫生条件达不到游客的要求。四是村寨旅游的管理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村寨旅游经营管理混乱;经营和服务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

村民参与度较低

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社区居民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调查中发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村寨积极性高,有的村寨积极性低,但是在参与程度和自主程度方面,村民参与都相对较低。村民参与较好的,如肇兴侗寨、小黄村,但是村民参与的只是一些具体活动这种参与还没有上升为对整个村寨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构想。更重要的是整个村寨作为旅游发展中的相关利益主体还不能体现出“主体”的特征村民对于村寨旅游的发展缺乏积极性、缺乏话语权这点在利益分配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对于旅游收入村民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是由游客和政府说了算的。对众多村寨来说,游客稀少,带来的收入寥寥,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当地村民都以农业为生,年轻人都外出挣钱。只有少部分人从农家乐、客栈、兜售土特产、纪念品等生意,且生意一般。大多数村民在旅游发展中,充当旁观者、局外人角色对于知名的村寨,比如肇兴,当地村民的在旅游收入方面,主要体现在房屋租金和帮助打工,村民由于缺乏资金和理念,旅游服务行业大多数都是外地的老板投资经营,当地村民只是帮助外地老板打工,还有很多村民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肇兴侗寨是实行出售门票的村寨,由肇兴景区管委会负责出售门票收入有20%的返给村寨门票其它收入有管委会统筹作为景区其它项目的投资开发。在红利分享方面,村民和代表政府方的景区管委会之间没有矛盾。景区管委会还从村民中选拔人员组成专门的表演队伍,定期在景区进行歌舞表演。在总体上,肇兴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景区在发展中,政府、企业、村民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比如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快速的开发中,积累了很多矛盾。当地村民对门票收入分配不满,和景区管委会产生矛盾,直接引发村民上访和在景区门口阻拦游客的事件。

 

侗乡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战略:入主流、创品牌、有特色

1.入主流就是要紧扣当前旅游发展的大背景,抓住大众旅游时代,以自助游为主,旅游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2.0模式,抓紧旅游创新发展。要树立全域旅游的观念,在旅游发展和规划,景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前布局,避免传统的发展模式。

在发展战略上,通过主动合作,积极纳入高层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侗乡位于湘黔桂边界,周边优势资源众多,身处大湘西旅游区、大桂林旅游区、大贵阳旅游区三大精品旅游板块之间。随着交通体系建设推动,特别是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开通,合力构建精品旅游圈的氛围已逐渐成熟,侗乡正成为汇接三大热点旅游板块的集散枢纽和重要联络通道。

在未来的发展中,侗乡应积极融入周边旅游圈,搭上高层次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的。向西,实现与省内黄果树、梵净山、遵义等精品线路的对接,成为“多彩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东,对接以张家界为代表的大湘西旅游区,联动凤凰,成为湘西板块民族风情的补充向南,加快融入以桂林山水、壮族风情为代表的精品路线,从文化上作为补充构建风情山水旅游路线。

与“大贵阳”旅游圈的融合。近年来,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旅游影响力日益彰显,以“多彩贵州风”为代表的多个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颇具影响力,已形成以黄果树、梵净山、遵义等为核心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在“十三五”期间,贵州将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贵阳至其他市中心城市2小时铁路交通圈。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环贵州高速公路形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联四环线”高速公路网络增加出省通道完善高速公路路网连接通道。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91%的黔东南州是全国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利用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积极纳入“大贵阳”旅游圈建设,成为“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湘西”旅游圈的融合。“大湘西”从整体情况来看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物、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已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大湘西”区域背景中侗乡有奇特的山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富集但侗乡的比较优势是侗族风情其开发的主导方向应是侗文化其在市场上的主打品牌也应是侗文化旅游产品。应当构建侗文化旅游精品与张家界土家风情、湘西自治州苗族风情旅游产品捆绑在“大湘西”旅游圈中构建少数民族风情强势品牌立足区内面向市场寻求侗乡旅游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与大桂林旅游圈的融合。“大桂林旅游圈”是以国际著名旅游品牌桂林山水为核心地处广西北部辐射湖南西部部分县域的跨省旅游版块是中国南部尤其是湘、桂、粤、黔等省旅游发展的高地。该旅游区域以桂林山水为核心品牌寻求品牌延伸和区域扩张试图构建以桂林山水为招牌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且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内外已形成巨大影响。大桂林区域拥有桂林山水、漓江风光、阳朔田园、龙胜龙脊梯田和温泉、三江侗族风情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是一个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区域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区域整合主导性产品已经成熟并且正在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黎平、从江、榕江、通道距桂林市仅100多公里在高铁时代和大交通体系下,黎平、从江、榕江、通道在资源特性上与大桂林区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一地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良好、规模巨大、风情浓厚的侗文化可以与三江、龙胜旅游产品进行捆绑成为大桂林旅游圈产品体系的有效补充。

2.创品牌品牌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长期生存之道,特别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惟有做品牌做精品。强化推介、提升品牌是发展侗乡旅游的关键,要创造独特的侗族文化品牌,打造国内一流、闻名世界文化的品牌。

首先是创侗寨品牌侗寨是侗族同胞生息繁衍的空间,也是体验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侗乡有数千侗寨,小寨四五十户大寨达五六百户亦有三五小寨靠近形成“寨群”。侗寨依山傍水而建,前面是稻田和鱼塘,后面是山林,具有美丽的生态环境,而侗寨的三宝——寨门、风雨桥和鼓楼更是体现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目前,比较有名的侗寨有数十座根据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部、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侗寨有150多座上榜这些侗寨又主要集中在黎平、从江、榕江、通道。其中黎平就有90座国家级传统村落。一些侗寨已经成为了之名的旅游景点,如肇兴侗寨(国家级4A景区)、皇都侗寨(国家级4A景区)、芋头侗寨(国家级3A景区)、岩脚侗寨(国家级3A景区)、堂安侗寨(国家级侗族生态博物馆)、小黄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占里村(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这些都是侗乡旅游的名片,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出侗寨品牌。比如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其次,要打侗族大歌品牌。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介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方式。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它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均为世所罕见。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多声部合韵,曾震撼法国巴黎、名扬世界。要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通过举办侗族大歌比赛,利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放侗族大歌、引进大型文化项目,建设大型侗族大歌实景展演,组织侗族大歌参加国内和世界进行巡回演出等方式,扩大侗族大歌的影响,提升侗族大歌的品牌。

最后,打造侗乡旅游的中心。单纯的自然景观、侗族风情无法构成旅游的核心吸引点。往往需要在一定区域内把侗族村寨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以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集中融合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打造侗乡旅游中心。从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和发展条件,集中打造黎平、通道两个南部侗乡旅游中心,把新晃作为北部侗乡旅游中心积极建设。

黎平是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侗族聚居县,是侗族传统文化藏量最多、品种最全的侗族聚居县,号称“侗乡之都”。黎平具有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禀赋,是中国革命老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名茶之乡、国家级森林公园、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核心保留地。侗族文化资源的强大号召力使黎平具有统领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黎平应立足侗族资源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优势和突出地位,整合周边侗族旅游资源,一盘棋策划侗族文化与生态大旅游,共享客源,互补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

通道侗族占78.3%是湖南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目前全县有民族建筑特色的各类古建筑共900多处,其中鼓楼、寨门、风雨桥就有800余座,是侗族地区民族建筑文化保存较多和较完好的县份之一,极具科学考察和旅游开发价值。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处,省级6处,市级2处,县级7处。通道积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已经建立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通道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侗乡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县域旅游县。因此,把通道打造侗族文化旅游圈的品牌。

新晃位于北部侗乡的中心位置侗族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达80%以上,也是北部侗乡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除了在地理位置中具有优势条件,新晃全县境民族文化资源,也都更能体现北部侗乡的文化风情,加之新晃县这些年旅游发展战略一直以侗文化为核心,打造侗乡文化风情体验产品。相比之下,东部芷江以中国抗日胜利纪念馆为核心,主打和平文化;西部玉屏突出萧笛文化,镇远突出以舞阳河为主的山水文化,其境内文化都没有新晃分布广泛和保持完好,因此,应把新晃建设成为北部侗乡旅游中心,统领周边的侗乡文化资源,与南部的黎平和通道两个中心南北呼应, 共同打造侗乡旅游目的地的品牌。

3.有特色。突显出侗族文化的特色,又要突出地方特色,避免旅游文化建设中搞的同质化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侗族已经形成了包括侗寨民居、鼓楼、风雨桥、饮食、服饰、婚丧嫁娶、节日礼仪、侗族歌舞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见表1侗乡旅游开发,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以侗文化作为底蕴比如,侗族村寨风光。侗族傍水而居,有“水上民族”和“水稻民族”之称。侗族村寨风光秀丽: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翠绿山林,村寨左右还有竹林或古老的樟树或枫树,溪流绕寨而行或穿寨而过,寨中布满鱼塘。旅游开发中,就要保持村寨的原生态,保持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持村寨建筑的和谐,保持侗寨的特色。再如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在侗乡特别是南侗地区,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无论闲暇与劳动,侗族同胞都把唱歌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村与村寨与寨之间经常举行唱歌比赛。在旅游开发中,保持侗族大歌的广泛传唱,把侗族的歌声成为游客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

侗乡地区也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翻一座山、隔一条河,村寨与村寨之间的风俗就有差别。在推行全域旅游中,要突出侗族传统文化特色,也要突出区域之间、村寨之间的特色,从而避免雷同同质化。在调研中发现,从江县侗文化产业园七星侗寨景区就很有特色。七星侗寨是指从江丙妹镇东北面銮里、银良、平求、高增、岜扒、占里、小黄等七个侗族村寨,该项目依托当地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按照“一村一品牌,一寨一特色”进行规划布局,分布建设成为美食侗寨、斗牛侗寨、水磨侗寨、巧手侗寨、相思侗寨、农耕侗寨、大歌侗寨。游客们可以在七星侗寨感受到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不同体验,感受侗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1.政府主导。全域旅游是一种新型产业,涉及面广、行业众多、也是侗乡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事业。因此,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总体布局和规划,重点景区设置、景区建设、生态保护、交通设施,等等,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建设好基础设施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总体规划与宏观调控。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针对于全域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 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目标和思路,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发展村寨旅游产业, 从而保证旅游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防止全域旅游无序而为、一哄而起,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二是建立与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应该针对旅游市场价格竞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政策规范,阻止不正当的价格竞争。随着市场垄断状态的形成,政府也需要制定如何限制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政策。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旅游企业的准入政策、旅游产业的组织政策、服务质量的竞争政策、服务创新的激励政策等。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 实现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完成对旅游产业组织的重建。

三是提供产业公共性服务目前全域旅游市场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前期开发与发展阶段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公共性服务建设地方旅游做力的宣传制定符合侗乡旅游发展战略的影响政策。同时财政要积极参与投资、规划做好全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旅游景区进出自由。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

2.社会参与侗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侗乡文化,侗乡旅游吸引力的必备条件也是侗乡文化。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村寨旅游的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有权利和责任,积极、主动的参与村寨旅游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工作,通过展示侗乡文化深厚的内涵和魅力,提升侗乡村寨旅游的质量和文化品位,从而增加侗乡旅游的经济效益,提高游客满意度。特别是侗乡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支持和保护,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参与,只有多方努力落实行动,才能增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为长期繁衍生息于侗乡的村民,侗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本地居民。一方面,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村民不要过度注重经济收入,而是要重视环境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市场运作。当前,侗乡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是:一是如何把侗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化作旅游经济资源,二是深受农耕文化熏陶、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的侗族村民如何把旅游产业搞的红红火火,享受全域旅游带来的好处。

第一个课题,就是要解决发展旅游资金的问题,也就是说推动旅游发展的第一笔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作为决策者,政府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课题,就是解决旅游经营模式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和市场运作模式仍然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侗乡旅游发展离不开市场模式。地方可以招商引资,把外地资本和经营模式引入侗乡,侗乡村民从参与本地旅游服务中,学习经营方式,逐渐把商业化的旅游模式在全域推广。

(三)布局: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1. 试点先行。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要通过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进行示范引导。侗乡境内有4各县(自治县)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后还可以不断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或者省级示范县(自治县)。县域内,鼓励重点创建示范乡镇、村。作为示范区,一般应具有几个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政府就保障旅游用地、减轻旅游企业负担、设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奖励等做出明确规定;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对重大旅游项目,在规划、建设、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出台使用管理办法,专门用于规划、项目前期、旅游招商、宣传促销等。对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还要建立跨省、市、县、镇、村的协调机制。

2.示范引领。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地方政府要考虑到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要发挥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全域旅游格局。

 

四、新晃在侗乡全域旅游中的战略选择

新晃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在地理位置中具有优势条件。但是,在侗乡全域旅游发展中,新晃处于北侗地区沿线的坍塌部位,东边是被称为和平之城的芷江,西边是以凯里—镇远—玉屏一线以舞阳河为主的水上风景旅游区,玉屏县是进入贵州第一站,也是闻名世界的萧笛之乡镇远是黔东南旅游重镇,有镇远古镇、青龙洞著名景点。相对于东西两边县旅游发展势头,新晃县旅游产业发展仍处于低层次起步阶段,基本上是“不能游,游不成,没有游”,成为北侗地区湘黔铁路沿线的坍塌部位。在侗乡全域旅游发展中,必须加快新晃旅游发展,重振坍塌部位,搭建起侗乡全域旅游的交通线。

(一)加强新晃与周边旅游圈的融合

积极利用新晃“湘黔通衢”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大交通体系,借助发展全域旅游的时机,加快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和黔东南旅游圈。具体而言,加快推进“新、玉、万旅游经济协作区”的构建,以八江口温泉和夜郎大峡谷为纽带联合玉屏、万山实施景点串联捆绑营销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形成旅游无障碍区。同时,积极融入怀化、镇远、凤凰、张家界的旅游景区,开通新晃-镇远-千户苗寨;新晃-万山-梵净山;张家界-吉首-凤凰-新晃;洪江-芷江-新晃等多条旅游线路,将新晃融入周边和湖南省重点旅游线路,提高新晃旅游的知名度。

(二)增强侗乡文化底蕴

新晃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80.13%的人口是侗族。侗乡文化是新晃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中一定不要丢掉侗乡文化的底色。

一是开发利用侗族村寨、民居建筑。目前,新晃南部、西部地区还保留着侗族方言,全县还保存着500多座自然村寨。当前应当加强对传统村寨的保护,对有特色的村寨,积极申请列入国家、省的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单位,启动全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在开发和利用传统特色村寨工程中,要加强资金筹集、加大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多方联动,使传统民族村寨焕发生机,成为北侗文化的明珠。

二是重点突出侗族风情长廊(走廊)。这些年,新晃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县城舞水河沿岸的“十里侗族风情长廊”和平溪河沿岸的“百里侗民俗风情体验走廊”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其功能仍然仅限于县域内居民休闲,没有发挥全域旅游的示范作用。今后,要继续开发完善“十里侗族风情长廊”和“百里侗民俗风情体验走廊”,打造成为新晃侗乡旅游名片。特别要建设和保护好“百里侗民俗风情体验走廊”。该景区从旧寨至扶罗、新寨、贡溪等平溪河沿岸,该区域为新晃侗乡腹地,沿岸侗族自然村寨40多个,相对集中,且规模较大,侗族文化遗风明显,生态环境保存良好、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中,“百里侗民俗风情体验走廊”真正变成大众游、自助游的好地方,成为侗族文化体验走廊

保护和开发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是侗族歌舞和侗族节日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现在侗族歌舞已经逐渐消失,民族节日也逐渐淡化。对此,应当大力开展民间文物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室,开办侗族民(大)歌节,举行侗族民歌、侗族大歌传唱大赛,彰显侗族歌舞民族。还可以通过专业设计,开发适应旅游发展的表演歌舞,提升侗乡旅游的品位和质量积极组织民间节庆活动和广场文化让侗族节日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三)打造夜郎文化品牌

夜郎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又因为它在历史上消失很久,更加神秘。夜郎文化具有古朴、多样、神秘的特点。尽管这些年来,贵州集中力量打造夜郎文化,在黔西地区,夜郎文化已经有一定影响。新晃在古代是夜郎国的属地,曾经下夜郎文化的痕迹。境内神秘的夜郎文化是发展旅游的有利资源。

一是以夜郎古都、舞水长廊、夜郎大峡谷和燕来寺开发建设为重点,营建夜郎景区,打造夜郎景区探秘旅游路线。二是开发和保护神秘的傩戏文化,如天井寨傩戏“咚咚推”,成为夜郎神秘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部分。三是开发夜郎农耕和饮食文化。开发侗藏红米文化,展示新晃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底蕴;开发夜郎食谱,培育新晃特色饮食文化。四是在节假日把传统的斗鸡、斗画眉、斗牛活动常态化,使之成为夜郎民俗文化。五是开发八江口温泉项目,丰富夜郎养生文化。六是加大龙脑樟开发,丰富夜郎医药文化。七是挖掘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包括土匪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龙溪诗社文化等,作为历史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要看到,新晃境内,夜郎文化和侗乡文化相互交织,侗文化是新晃侗乡文化的根和灵魂,夜郎文化是新晃文化的重要补充,也是新晃文化的重要名片没有夜郎文化,新晃侗乡文化缺乏竞争力,没有侗乡文化,开发夜郎文化必然缺乏支撑。因此,在建设新晃全域旅游中,必须把侗乡文化和夜郎文化同时并重,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执笔人:吴承富,国防科技大学社科系讲师

联系电话:153****5980

邮箱:xiangjiang.2****@163.com

25

 


[1] 侗乡是一个文化和地域的概念。侗族同胞主要以从事农耕为主,主要都居住在乡村村落之中。因此,侗乡是一个带有乡土色彩的概念。在本文中,侗乡主要是指侗族同胞聚居的地区。具体来讲,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边界的侗族聚居地区,涉及3个省(自治区)的12各县(自治县)。

[2] 本文要感谢新晃一中和国防科大暑期实践团队的付出。该团队以杨先智校长为领队,成员有胡灵熙、杨奥博、杨紫媛、姚昕丽、曾雯杰、尹瑀霏、徐志亮(国防科大)、骆维军(国防科大)等,于今年7月先后在黎平、从江、新晃、镇远、万山、雷山(西江)等地进行实践调研,为本文提供了很多数据信息。

[3]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人民日报》(2016030407 版)。

[4] 石培华:《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中国旅游报》(20160217日)

[5]参见杨先尧:《修好一条水泥路,毁了一个民俗村》,来自文化侗乡的博客,****

[6] 侗款是指公开制定的条款,在本质上是民间法、习惯法。往往是村寨与村寨之间,由头人和全体村民共同见证,订立款约,刻在石头或者木头上,共同遵守,款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

[7] 由黎平旅游局提供资料《黎平县近年旅游发展情况(2016)》

[8] 资料《2013年新晃旅游工作思路》。

[9] 参见杨先尧:《关于保护和发展新晃侗族自治县侗民族文化议案》,来自文化侗乡的博客,****.

[10]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16219页。

[11] 田敏:《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月。


游记审核勘误、标题提炼:杨先智(新晃一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

 

宁静朴实 令人难以忘怀

新晃一中C1402班姚昕丽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延绵不绝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侗语、侗族大歌、傩戏“咚咚推”、侗族鼓楼、风雨桥、吊脚楼……

今年暑假我们到达贵州黎平、从江等地实践调查,领略了第一侗寨的民俗风情。第一站是肇兴侗寨。走进侗寨,踏在青石板路上,欣赏街道两旁古朴的全木结构小楼,听着当地人说着我们不懂的侗语,顿时,路途的颠簸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第二站去侗族大歌的发源地——小黄村。一路途我们算是深深领会到了“山路十八弯”,一路上车内导航一遍又一遍“前方有急弯”的提示语,汽车转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弯路,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的高山才到达了目的地。走进村子,在村门口我们找到了这里唯一的旅馆稍作休息,在旅馆内我们还碰见了两位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及贵州大学的学生,他们来拍摄一个纪录片,还友好热情地跟我们进行交流。

在这家全村唯一的旅馆兼饭馆,店主在厨房忙里忙外,整个屋子氤氲着炊烟的味道,不一会诱人的饭菜香扑鼻而来,饥肠辘辘的我们早已迫不及待。柴火饭,米菜汤,清炒土豆丝......顷刻间便被我们一扫而光,连饭锅里的锅巴都不放过,真是我们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顿饭,米饭的稻香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走在小黄村,跟肇兴相比少了一些繁华多了几分自然,看到风雨桥上许多侗家妇女正在织布,她们一边织布一边用侗语在闲谈,风雨桥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鼓楼里还有许多老人下着自创的侗棋,乘凉的人们闲聊着,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很多年纪大的侗族同胞不会说汉语,一个从外地嫁进小黄村的阿姨主动给我们当翻译,我们还一起合影留念。最后,侗族的爷爷奶奶向我们伸手要东西,我们觉得很奇怪,原来他们想要的是手机里的照片,由于无法打印,我们很不好意思,只有把这美好的时刻留在心里。

小黄村中心有一个侗族传统鼓楼式的戏台,戏台旁写着“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基地”,是逢年过节时表演用的大舞台。侗族大歌传递的是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社会变迁,人伦礼俗的智慧精髓,更是塑造了侗族人民以人为善,团结和睦,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侗歌对推动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很短,很遗憾没有听到这里传说中的侗族大歌。在这个村寨里,侗寨的美与自然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建筑、服饰、语言、习俗都基本保存完好,是最原生态的侗家人的生活。不远千里的游客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能抛下城市的喧嚣,感受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

肇兴侗寨的美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小黄村的宁静朴实更是让我难以忘怀。我们应该保持侗文化的优良传统,像肇兴、小黄村一样发展自身优势,我们的新晃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商业化与原汁原味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新晃一中1610班杨奥博

到达了肇兴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准备明天早上去街上走访,对于这种实地性的考察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心里面既紧张又兴奋。

第二日一大早,伴着鸡鸣和袅袅炊烟,我们小组来到肇兴的街上。阳光投映在青青的石板路上,路旁的早点店也开始了吆喝,一切在我的眼里看来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美好。

我们对肇兴景区的餐馆调查结果如下:肇兴侗寨街上共有23家餐馆,其中的大部分是外地来此经营的。我们与一位来自四川的老板娘交谈了许久,得知她一年的房租(2层楼房)租金8万元,淡季的收益一个月6000元左右,旺季的收益可能达到一个月1-2万。开始的时候是比较艰难的,但是随着后来政府的不断大力的开发,情况越来越好了。于是她召集了家乡的兄弟姐妹来这里帮忙。外地的商人也看中了这里的商机,纷纷投资建设新建筑,使得原本相对落后的小山村焕然一新。

肇兴旅游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地的村民卖起了侗锦,搞起了饭店,客栈,年收入也在逐年增长。地势好的地方只需租出自己的房子,收入就比以前翻几倍。当地的外出打工的子弟们也赶回家做生意,兄弟姐妹乡里邻居居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家里的老人也方便照顾。以前的农民,一年累死累活也没有多少收入,导致生产积极性缺乏。现在大家伙一起干,有了激情和梦想,生活十分惬意和愉快。这里的侗文化氛围浓厚,随处可见的侗族特色建筑和侗族特色服饰,街上人们交流的侗话,乡民们淳朴而热情的招待……

但是所有的景区发展都不能避免一个矛盾:商业化和原汁原味。假设太过商业化就使得景区失去了原本的朴素气息,太过原汁原味了又使得景区无人问津。所以,未来村寨的发展,必须要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继续引入商业化模式开发的过程中,重视对原初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纪念品 别卖太贵了

新晃一中1611班杨紫媛

暑假我们一起去了贵州黎平县进行了4天的调查。在调查中感受颇多。

初到黎平肇兴侗寨的第一夜,正好晚上有表演我们匆匆赶到现场,表演已经开始了一个25岁左右的侗家姑娘在唱歌,歌声清脆嘹亮,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从她的歌声中我体会到了的一种不一样的情感,跟随她的情感想象一副美丽的画面。记得在我们要离开肇兴侗寨那天的早上,我们在村寨门口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姑娘小伙在表演迎客歌舞,歌声动听,乐曲美妙,呈现着属于他们独有的热情好客自然淳朴

在调查期间,我们也去了肇兴博物馆了解了侗族文化。在博物馆一进门的大厅里,陈列着许多侗族服装,价格两三千左右。还有一些侗锦做的包,以及一些饰品,还有牛腿琴。整个博物馆都是木房子,每个展览厅都是连在一起的。在展览厅里摆放得有农用工具,有许多都是我没听过没见过的。在墙上也画有侗族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体现了侗族人的勤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侗家人的火铺,在那上面的凳子有几个是稻草盘成的圆柱体,不高,坐上去很舒服,很软。

肇兴侗寨的鼓楼和风雨桥引人注目村寨里有鼓楼风雨桥五座。风雨桥和鼓楼都木头与木头之间的拼接,没有用到一颗钉子,这就是它们的神奇之处,体现了古代侗族工的智慧和独创精神,鼓楼和风雨桥内部也都画有一些图画,色彩鲜艳,以侗族日常生活为主题。鼓楼一般都是歌舞表演的地方,有的鼓楼下还会有一个戏台,专门用来表演唱歌的地方。风雨桥不但是为了方便交通,也是侗族同胞们休憩的地方,时值酷暑,许多人都在风雨桥上休息,听着潺潺流水声,微风阵阵吹来,和旁边的聊会儿天,多么惬意啊。

在快离开博物馆的时候,我和老板都简单的说了几句侗话,虽然侗话分为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语言的差异很大但是,侗话之间共性的东西,让我和当地的同胞有一种亲切感

整个肇兴侗寨,侗文化博物馆是好的,能让游客了解到更多的侗族文化。不过博物馆里卖的东西都太贵了,在外面的一个一二十的包包在这里最低也要卖到四五十。游客们来这儿都想买些侗族特有的纪念品回去,如果能便宜点的话,销售量一定会大幅度增加的。

 

高附加值源自精细的品质

新晃一中1611班曾雯洁

在肇兴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寨子的各个店铺,深入到寻常百姓家里感受他们的生活。

最感兴趣的就是侗锦。明明是绿色的马兰,经过石灰和水的浸泡,与四五个装满水的塑料桶的挤压,最后加上时间的积累。马兰的汁液会慢慢渗透在水中,使水渐渐地染上淡绿,接着宝蓝色会代替绿色。当地的阿嬷用滤网将糜烂的马兰捞出,如此反复,染料就做好了。做好了的染料呈美丽的宝蓝色并散发出奇异的味道。阿嬷将织好的布匹放入染料中,用木棍用力的搅。染好布之后,用折叠的方法将布匹捞出,在放在不同高度的、横架的竹竿上,等布干透后,在刷上一层蜡。等蜡干透后,侗锦阳光下,镀着漂亮的紫金色,再经过木槌反复捶打,让布更加富有韧性,侗锦成品就出炉了。

我们问了一位当地的一位阿嬷,她告诉我们:过去,侗锦主要用于衣裙、被面、门帘、背包、胸巾、枕头、头帕、绑腿、侗带等织物的镶边或整面之用。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女方用侗锦作为信物赠给男方,以表爱慕之情。侗锦分彩锦和素锦两种,彩锦即用彩线织成;素锦则用黑白线织成。彩锦用途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素锦主要是用作老人的寿毯、祭祀挂单、祭师披的法毯,锦面上织有侗族曾经崇拜的动物如龙狗、匏颈龙等图案,它体现出一种朴素大方和庄重尊贵之美。

在侗乡,有许许多多的织锦能工巧匠。当你跨进侗家那高高的门坎就会发现,这里每家每户都摆有一台或几台木制土布机,这就是侗族妇女用来织锦的机器。侗族人家生有女儿,其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子一般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织锦,出嫁时父母或兄弟会给她送一套木制土布机作为嫁妆,让她到夫家给全家人织锦,当了母亲后,她又把织锦技艺传给下一代,就这样代代相传。

如今,侗锦这种古老的侗族民间工艺品也有了新的用场。心灵手巧的侗族妇女们,把侗锦织成式样新颖的背包、壁挂、被面等,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侗乡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与出售侗锦老板的交流,我们得知侗锦纯手工生产过程极其复杂,大大小小的工序多达19道。精细的品质带来高附加值,一块4平米的侗锦售价可达几千元,结合打造品牌和通过电商扩大销路等策略,侗锦公司的300多位织女人均可年入一两万元,最多可达6万多元,这是以前靠卖农产品年收入最多三四千元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盘活做大旅游经济搞好旅游附带产业,肇兴人民用侗锦织就了美好的生活,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腰杆儿硬起来了,真正的过上好日子。

 

保持本真的元素就是最有新意的发展

新晃一中1610胡灵煕

肇兴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的一个小镇,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位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肇兴固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美丽的自然风景,淳朴的民情,原始的生态,这里的一切那么纯洁,质朴。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商业开发规模不断增加,现代商业气息的日渐浓厚,淳朴的肇兴侗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营销模式的过度商业化。在肇兴侗寨第一次看见了“未来邮箱”这一形式,虽然早就有过耳闻,这回却是头一次看见实物。商家告诉游客在美丽的侗寨写一封信给十年后、甚至是二十年后的自己,平常游客看起来想必是十分浪漫的一件事。但是,这个邮箱的设计还是充满商业性的,十年前你消费投的信,十年后还得花钱进侗寨把它拿出来。也许在很多游客投信时,都会直接跳过所有经济环节,凭着自己对这一事物的好奇感,就美滋滋地掏了钱,甚至有的人还是两次!作为游客,我认为这种商业活动带有欺骗的营销方式。十年后,游客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经在某个地方给自己写了信,那时的信能否完整保存,都是一个问题。

二是商业元素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化。肇兴侗寨是个旅游景点不错。但是,当旅游也发展起来,打乱了村寨原本的生活方式。在调研中,我发现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商铺少之又少,村寨中家电行一家,摩托车行一家,邮政局一家,其它的店大多都是为游客“准备”的。各种移植过来的商业元素无形中已经淹没了寨子原本的民族风情。

在肇兴的调研中,我深刻的感到,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脱离根本。其实保持最根本、最原始的素,就是最有新意的发展了,不然就会落得民族寨子大同小异、游客腻味的下场。

 

 

从肇兴侗寨看新晃县的旅游发展

新晃一中1610胡灵煕

 

通过对肇兴侗寨旅游发展的实践调研,结合新晃的现状,我觉得新晃县旅游应该重点把握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和管理。新晃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和管理相对滞后,在这方面,可以参考黎平县政府的做法。近年来,黎平县为了发展旅游业,专门设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拥有临时议事机构,形成了实体结构,有效地提升了旅游文化产业的服务水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既要要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引入商业开发,又要加大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能力,特别是在当地旅游产业起步阶段,政府要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强整体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第一动力。

二是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新晃侗族文化渊源深厚,可是因为人为的破坏和缺乏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多传统民族文化已经消失。当前,针对侗族文化这个稀缺资源,我们要加大保护和发掘。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侗族文化,加大对新晃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的保护,明确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当地人们增强保护文化意识。采用独办或与学校联办的方式在新晃各中小学开设侗文化课。电视台可以创办相关栏目,展示并提升民族文化。

三是加大对现有景点的建设。当前,要加大对八江口温泉、夜郎十里长廊、夜郎谷漂流、燕来寺等旅游景区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和景点的侗族文化元素,打造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以点带面,积极把新晃旅游融入湘、黔周边大旅游圈,发挥优势形成互补。

四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现代传媒渠道,加大对侗乡文化和夜郎文化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为新晃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是加大民间力量的挖掘。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且需要全民参与的工程,最强大力量永远来自于人民,要真正挖掘出民间的力量。

 

醉美肇兴最美黎平

 

国防科技大学学生  骆维军

 

711号早晨6我们一行3人从长沙出发一路向南,列车飞快的向前行驶,我也一点点的开始我南岭之南的调研之行。

10点钟,我们到达中转站---桂林,匆匆的两个小时还来不及领略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却也算见识到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来不及吃口饭就要赶忙转车去往下一站---从江。

自从江高铁站一出来我就有一种久违的舒适群山环绕绿树成荫让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山里娃有点找到了家乡的感觉。当地的交通还是很给力的,村与村之间都通了公交车,双车道的马路宽阔明亮,路边的农田里,水稻还是绿油油的,远处隐约可见的老木屋像一座座古老的城堡,城堡边上围着一群荷塘,荷花娇羞的开着,从车站到肇兴也不知道有多远的路程,一辆车,一个司机,一个来回46分钟一天11趟,司机说:这就是他的工作。而午后的空气像是被司机师傅的热情所融化,迎面吹来的微风也夹杂着热情洋溢的味道。

到了景区凭着我们的军人身份所以没有买门票和观光车票很方便的就进了景区大门,就像传说中的桃花源,过了景区大门还要继续坐了十几分钟的观光车才真正到达肇兴侗寨。

我们大概三点钟到的,在与另外七人小分队汇合后我们一行十人住进了一家名为“印象肇兴”的酒楼,我们肇兴三日调研团队也正式形成。我们住的地方在寨门口的位置,楼前就是一个举行篝火晚会的广场,午后的太阳还有点晒,天很蓝,山很绿,肇兴河里的洪水还没完全消退,有点混浊,空气中散发着透明的清香。那条几百年来肇兴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低声怒吼着,永远向前奔流不息。

走在肇兴的街头就像走进了侗族文化的历史长廊。青石板铺成的马路明亮干净,木质的阁楼错落有致,充满着民族特色的商店琳琅满目,街上飘荡着家家户户做饭的香味,长时间在大城市里生活的我们,见惯了车水马龙,见惯了高楼大厦,突然置身于这里,让人忍不住的想要陶醉其中。闭上眼,做一个深呼吸,睁开眼,一切都在,原来不是在做梦。

夜晚的小镇没有灯红酒绿吃过晚饭已经七点多了听说八点的时候会有侗戏演出回去换了衣服就匆忙往过赶由于还不到旺季游客还不是很多但等我跟小伙伴们赶到演出场地的时候观众席上已经座无虚席,观众席旁边也围起了不少人演出的节目我已经有点记不清了但无一不是侗族人民普通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台上的小伙都很帅,台上的姑娘都很美,虽然从头到尾都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但那发自肺腑的热情洋溢,以及对生活生命的热忱已让我肃然起敬。

欣赏完侗戏已经九点多了,街上三三两两的人在走着,不是很安静,但这样的喧闹却刚刚好。回到住的地方,看到楼前的广场已聚集了部分俊男靓女在对唱侗歌,跟很多民族一样,侗族的少男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也都以歌会友处对象。在美好的歌声中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调研,在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慢慢入睡。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吃完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早餐之后,街道上人还不是很多,阳光很慵懒的照着,仿佛也不愿被叫醒,一切很安逸又透露着勃勃的生机,路边有两只猫咪在嬉戏打闹着,似乎也在用它们的热情来迎接新的开始。

上午我和我的小组搭档一行三人对寨子里的商铺进行了统计,古老的侗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大部分店铺都是经营具有侗族特色的商品,侗族服装店、侗布店、侗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店、侗族乐器店、侗族特色的食品店占据了所有商铺的大半壁江山,不过在街上已经很少看到有人穿着侗服在行走,唯一具有一点现代生活气息的就是一家摩托车行和一家家电行,手机通讯店也很少,邮局有一家,银行也只有三家,像KTV酒吧等现代娱乐场所也是少之又少。在寨门口有一家手工艺品店非常值得一去,店主是一位20多岁的帅小伙,上完大学就回来开了这家店,纯手工绘画这种具有民族风的纪念品,全国侗寨只此一家,店面虽然不大,年轻人却很有活力和干劲,像初升的朝阳一样让人无限遐想。

下午我们走访了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在肇兴侗寨里,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代表着五大家族的分布,也是所有肇兴侗族人民心中最圣神、最辉煌的图腾。悠悠历史长河,它们都静静地伫立在这亘古不变的大地上。传说整个肇兴侗寨像一艘航船,五座鼓楼正好分布在船体的五个位置,仁团鼓楼在船头信团鼓楼在船尾义团鼓楼在左舷礼团鼓楼在右舷智团鼓楼是舵手。也正是有了这五座鼓楼的保佑,千百年来,侗族的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几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它们就像一个个耄耋老者看着眼前的世事变迁,就在这里望着自己的子孙后代,望着他们,也望着肇兴这艘航船,在历史长河中平安稳定的前行

一楼一桥一戏台,是所有侗寨的标配,去了鼓楼就不能不去风雨桥,风雨桥也叫花桥,因为在桥上可以避风雨,故叫它风雨桥。桥花俏好看,有彩绘,故称之为花桥。桥体采用杉木肇兴的风雨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走在肇兴河畔,斑驳的风雨桥在夕阳下的影子倒映在河面上,随着水流一起向前,我不禁想起了几百年前一位诗人的旅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七十多年的栉风沐雨,风雨桥和鼓楼一起保佑着肇兴的风调雨顺和富泰安康。

第三天就要离开肇兴了,上午我们去参观了肇兴博物馆,门口的管理员的大叔热情的给我们弹起了侗族琵琶,拍了一些照片之后我们就匆匆告别了,离开了美丽的肇兴,驱车前往侗歌之乡---小黄村。两个多小时的颠簸,途中不知道听到了多少次车内导航提醒的“前方有急弯”,在到达木目的地之前,我还是没忍住胃里的翻江倒海,在七星寨的山路上我下车吐了。

到了小黄村之后没有如愿听到大歌当地人都这么叫),然而却被它更加朴实自然的原生态所吸引。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一下就打开了我的心扉,鼓楼里休息的大爷在用烟头和石子下着我看不懂的侗棋,风雨桥下纳凉的老人也悠闲地推着牌九,打着扑克,一只母鸡从桥的这头踱步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河里的一群鸭子直勾勾的盯着我们看,头也不摆眼也不眨,似乎从来都不畏惧陌生人的到来。客栈里老板原来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了小黄村的概况,并给我们做了可口的农家菜,侗家的米酒很香甜,让我这个很少喝酒的人喝了一口还想再喝一口,慢慢的就醉了,醉在酒里,醉在景里,醉在心里。

小黄村只是一个中转站酒足饭饱之后我们重整旗鼓向着下一站---黎平县城出发都说贵州一山一世界十里不同天从小黄出发时天还很蓝,阳光还很灿烂,过了潘老寨隧道却迎头赶上橙色预警暴雨,雨很大,视野很模糊,车窗前的雨刷打开几乎都看不到前方的车辆,但司机师傅确是一把好手,一辆面包车就载着我们风雨兼程,等过了二郎坡隧道,天又晴朗起来了。

下午赶到黎平吃过饭就和小伙伴们去了附近有名的翘街翘街因两头高中间低而得名路过黎平会议旧址前一位老大哥一家正在吃饭他们很热情的邀请我尝尝他们自家做的烧烤在翘街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几串红灯笼不管刮风下雨都得亮着一位年长者告诉我这是从红军长征路过这里之后就留下来的传统一年一年的亮着一代一代的传承

调研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在这天晚上逛完翘街回去的路上,因为不小心我把钱包连同里面的所有证件和现金丢的一干二净,那里面是我的“全部家当”啊,后来想这也许就是老天给我的一个教训吧。晚上已经十一点多了我还在派出所备案、看监控录像,我的小伙伴们则是沿着我们走过的路线反复的寻找,翻垃圾箱、贴寻物启事。一夜没怎么睡,第二天一上午又出去寻找无果,回到酒店迷迷糊糊的收拾东西准备退房的时候却听到酒店前台说有人打电话到酒店说捡到了我的钱包,等我打电话确认后我的心情一下从谷底登上山顶,激动之情不言而喻。我连忙匆匆赶过去拿回钱包,再三道谢后追上队伍,就这样离开了黎平。

这次的意外着实让我体会良多通行的一位老师说这就是实战演练我很感谢通行的老师和同学们我想我还是涉世不深在遇到意外处置突发状况时是那么猝不及防要是没有老师和同学们在这陌生的地方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要感谢那位捡到我钱包的卖水果的阿姨,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黎平人民的淳朴和厚实。

贵州之行结束了美丽的侗乡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一样让人流连忘返,就像那句广告词说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一天的大起大落让我感受到了侗乡人民的淳朴和热情,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肇兴,送给黎平,送给贵州,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那位卖水果的阿姨,送给热情的侗族人民,送给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小伙伴们,祝愿天下所有的好心人都幸福美满!

 

 

开朗的侗族人民 酣畅的侗族大歌

国防科技大学学生 徐志亮

 

711日,我们从长沙出发,踏上了去贵州的调研之行,心中满满的是期待。首站我们到达了桂林,虽然没有去实地领略甲天下的山水之美,但感受到了桂林独特的山水风情。下一站我们来到了从江站,从这里踏上了我们的目的的—肇兴。在热情好客的司机引导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肇兴。

刚到肇兴,这个群山环绕的村寨给人无限的神秘感,独特的建筑错落有致,确有几分梦回春秋的感觉。再往里走,一条长达200米的长廊显现在眼前,乡村的宁静,饭菜的飘香,玲琅满目的侗族风情让人欣喜不已。旁边有着一条婉转的河流,虽雨后略显浑浊,却不失独特的韵味。远方一群小孩在水里欢闹,旁边还有几只鸭鹅在嬉戏,零星的水车缓慢运行着,零散的有几个身着侗族服装的老人小孩在桥底下乘凉,一切都是那么幸福美好。后来我们住进了名为印象肇兴的酒楼。老板也是侗族人,一直向我们介绍他们独有的侗族文化,特别向我们提及酒楼前面的广场,那是他们举办节日活动的地方,侗族人民婚嫁就是在这里进行侗族情歌对唱。在他热情的讲解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晚上篝火生起后,他们跳舞对歌的场景。在和校长他们会和后,经过简单的讨论,我们拟定了我们的调研计划。鉴于肇兴侗寨人口比较多,经济发展比较好,我们采取了分组分科目进行调研。我主要负责的是对侗寨的餐饮和服装文化方面对侗寨经济发展的影响。

12日早上,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行动。我们首先针对餐饮方面进行了调查,肇兴侗寨大概有着四十来家的各色餐馆,重点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餐馆,农家乐是一大特色。我们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别选取几家餐馆进行面对面式的访谈,来了解当地餐饮的发展。大部分的餐馆都是外地人投资经营,本地人经营的相对较少,也有完全西式的餐厅。总的来说,餐饮这边发展的势头将会越来越红火,外资的投入有增加的趋势。

下午,我们去了当地的博物馆,真正了解侗族文化。从侗族人民光辉的发展历史,到侗族人民的鱼图腾,到最为出名的侗族大歌,独特的鼓楼建筑,为人们遮风挡雨的风雨桥……每一个讲解都让我们感叹不已。数百年以来,肇兴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大歌文化和款约文化。村寨往往以鼓楼为中心,鼓楼属于他们的圣殿和家园。他们在鼓楼里议事,祭祀,娱乐和休闲。村头寨尾有花桥跨河而过,供人交通,歇息纳凉。最为独特的是他们对音乐的擅长和偏好,以歌传情、以歌叙事、以歌教化,创造浓浓的音乐文化,侗族大歌唱响世界。也正是因为侗族人民独特的文化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接下来又为我们具体讲解了侗锦文化的发展。独特的布料制作方法,纯手工的工艺,天然的染色方法给侗族服装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于侗锦经济发展情况。因为对侗族服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和商铺老板聊天时也感觉顺畅了很多。他们服装的销售出路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店面中,也在网上也开始了销售。外国游客主要倾心于完整全套的侗族服装,价格一般是几千元不等。咱们的中国游客则是倾向于侗族布料做成的小件。老板告诉我们,旺季主要是在特定的节假日,实地商铺的售出量和网上的售出量差不多,都带来了比较大的经济收益,年收入都是几十万元,老板心里也是满是欣喜。看着各色的饰品,对他们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很幸运的是,晚上我们观看了一场特有的侗戏表演,以其传统的舞蹈、歌声展示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特有的斗牛和欢唱节目最为精彩,河流两岸的人们和游客会聚在鼓楼下观看,到处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我们也是乐在其中,被侗族人们的热情开朗所打动。晚上侗族大街略显宁静,但也不缺乏各种小吃、烧烤,给人一种安详繁荣的感觉。回到旅馆,我们对一天的调研结果做了总结,对下一天做出了规划。

第二天我们则注重于当地人对侗寨发展的感受。按时出发后,我们到当地居民家中,询问风雨桥上休息的老乡他们近段生活的改变,每一个人都乐呵呵的讲起自己家里发生的一些改变,因为搞旅游发展,现在只需要把自己家里的房子租出去,收入比以前下地干活还翻几倍,对政府实施的旅游产业满是赞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大批先进的领导干部的标语横幅。有我们的好支书,侗歌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等,带领肇兴侗族人民走出肇兴,走向中国,走到全世界,侗族文化将源远流长。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3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侗寨—小黄村。曲曲折折的环山公路,一个小时的颠颠波波,这种俯瞰世界的感觉真的好奇妙,不禁感觉侗族人民的乐观开朗不仅来源于他们的豪放,也肯定来源于这山山水水,如此开阔,怎能不豪迈开朗呢?相比肇兴,这里商业氛围没那么严重,当地人民过着更为朴素简单的生活。在这里环转一周,随处可见正在织侗锦的阿姨,她们熟练的操控着手中的织布机,织出各色的布匹。在这农闲时节,老人和小孩也都走出家门,在风雨桥上乘凉,河水静静的流淌,人们的生活也在悄然的进行着。最为难忘的是这里的一顿午餐。这里作为待发展区,没有专门的餐馆,所弄的饭菜却着实让人留念,完全没有了商业化的氛围,原生原味的烹煮方法,我们边吃边猜,乐在其中。还一个劲的问我们够不够吃,可不可以吃习惯,每个人心里都感觉暖暖的。在探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有很多在忙于对自家房屋和当地基础设施的修建,为了旅游发展做准备。这里有着更多地外国游客来感受原生态之美。小黄村的发展将拭目以待。

调研接近尾声,我们来到了黎平,去政府了解他们的发展整体规划,近年来发展的经济情况,借鉴好的方法。每一次探访,我们都做好了详细的记录,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实令人感叹。也去参观了长征路上重要的黎平会议纪念馆,感受着当年的战火纷飞。

转眼间,为期四天的调研活动就结束了,但我深深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开朗,听到了酣畅淋漓的侗族大歌,品尝到了侗族美酒,感慨全域旅游发展的效益,相信侗族人民将会越来越好,侗族文化源远流长。

 

寻找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肇兴、小黄、黎平游记

国防科技大学社科系讲师  吴承富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人们遇到的烦恼。今年7月中旬,我们暑假调研团在黔东南自治州南部侗乡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让我们浮躁的灵魂慢慢归于平静,也让我们体验到了黔东南这个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的魅力所在。

1.肇兴

初到肇兴,这是全国最大的侗寨之一,600多户、4000多人。村寨坐落在一个小坝子里,四周群山起伏,一条小溪弯曲着从村寨中流过,寨头寨尾,是数十亩稻田,碧波荡漾。小溪静静流过,村门口的几座水车和稻草堆在落日的余辉下增添了几分乡愁。

当地村民仍然保留着他们传统的生活节奏,自然而平静。中午,村民们三三两两在风雨桥休憩,或坐或躺,享受着桥上吹过的阵阵凉风。村妇们在家里忙着做侗布,用木槌槌打布匹,发出哐-哐-哐的声音,远远就能听到。这声音回荡在村寨上空,仿佛穿越了数百年,熟悉而又亲切。小溪里浣纱的妇女,抡起捣衣的木捶把清澈的小溪激起阵阵涟漪。穿过巷子,就到了街头。大街与小溪平行,中间隔着一排房子。大街上招牌林立,一派繁华,……客栈、……酒楼、……作坊的招牌,特别醒目,咖啡厅、卡拉OK、特色商铺、酒店、客栈随处可见,处处都是商业化元素,街头人头攒动,到处都是观光旅游的人们。在肇兴,商铺的前面是繁华的街头,商铺的背后是清清的小溪和宁静的村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喧哗就在商铺中间的某个拐角处交汇融合。

侗族同胞在这里生活了近千年,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已经与这里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即使现代化的脚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节奏。住所边有位四十多岁的大姐,大方健谈,在多次交谈中,感受到了她的淳朴和愉悦。她喜欢唱歌,唱歌就是快乐的源泉,她心情高兴的时候,就去唱歌,心情不高兴的时候,也去唱歌。她不但自己劳动时唱,也参加村里唱歌比赛,还到其它村寨去唱歌。除了这位大姐,在肇兴的鼓楼里,风雨桥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悠的歌声。屹立在肇兴村寨中间的五座鼓楼,是当地同胞公共生活的集散地,也是歌舞表演的主要场地,每座鼓楼的柱子上都挂着该片区村民在比赛中获得的锦旗。唱歌是侗族同胞的天性,每个侗族同胞的血液中都充满着音乐的细胞,走进侗寨,就如同进入了侗族大歌的海洋。对侗族同胞来说,唱歌和吃饭一样的重要,歌中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肇兴人保持一种平静生活。旅游开发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商业诱惑面前,侗族同胞们仍然保持住了他们的那份淳朴和自然。住所旁边的大姐新建的房子每年的租金15万,但是,她仍然是坚持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休息的时间大部分是唱歌。一位开客栈的村民说,虽然他把房子出租的租金和自己开客栈一样多,出租还少了好多辛苦。可是他觉得自己开客栈得到的是自由,特别是平时有很多亲朋好友到家中来做客,能为他们提供很多便利。相对于亲情和朋友,挣钱是放在第二位的。采访中,我们处处感受到,大多数肇兴村民对物质的追求不是那么强烈,钱的多少并不是那么重要,生活中开心就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村民挑着青草,在落日的余晖下在风雨桥下赶路;也可以看到大清早,村民从山上采摘一捆捆蓝靛回家。村民们保持着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匆匆的游客、忙碌的商客截然不同,传统与现代、快与慢都在村寨的空间中自然的融合。

侗族同胞在平静的生活中无不透露出热情和真挚。无论是在家织布的大妈,酒吧里的服务生,饭店的老板,风雨桥休息的大姐,他们热情地和外来游客交流。交流甚欢,织布的大妈把我们领进她屋里,一件件地展示织出的侗布;饭店的老板,亲自给我灌满一瓶瓶家里的井水;村口迎客的礼仪姑娘,把斟满的米酒送到客人的嘴边;客栈的服务员,热情的让你品尝他们亲自做的粽子。

在保持传统和激烈变革的较量中,肇兴选择了保持传统。在对村干部的采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肇兴人对变革缺乏创新。村主任大约五十来岁,带着一副老花眼,穿着白衬衫坐在三楼的木房子里。村主任为人随和、低调。可能是新上任不了解情况,在采访中,村主任比较小心谨慎,很多地方闭口不答。相比我们见到的一些明星村的带头人,这位村主任似乎缺乏一种开拓创新精神,缺少一种带头的魄力。作为旅游明星的肇兴村,都已经成为贵州省、自治州、黎平县重点发展的对象,各级政府都在帮助指导肇兴村的发展,肇兴村上头还有肇兴镇政府,如今又建立了肇兴景区管理委员会,肇兴村头上多个婆婆,也确实让肇兴村委会难以施展手脚,上级单位也不需要村里再有什么思路想法,一个唯唯诺诺的村主任,更符合他们的胃口。我之前曾了解过侗寨的寨老,他们是侗族传统秩序的维持者和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在侗寨中具有很高的权威,即使在现在的村寨政治体系中,寨老也活跃在村寨的公共生活中并发挥重要影响。现在,肇兴村体制内外的权威都很强大,几乎把村主任被晾在了一边,或许这就是他面临的尴尬局面。

 

2.小黄村

从肇兴到小黄村有30多公里,一路山峦叠嶂,一座座侗族村寨如同珍珠散落在山间,公路在山间盘旋,像一条玉带把散落的珍珠连成一串。到达小黄村,正值中午,路上行人稀少,一片安静,和肇兴的繁华形成天壤之别。

我们在村门口找了唯一的一家饭店——歌堂饭店。与其说是饭店,倒不如是家宴,除了贴在墙上用白纸写着菜的名称和价格外,看不到任何商业气息。两张木桌、几张方条板凳。菜单很简单,菜都是自己菜地出产。我们一到,吴家大小几个人开始忙碌起来,现场杀鸡,拔毛,做白切鸡。厨房在一楼,炊烟顺着烟囱冒到二楼的阳台上,阳台四周是木栏做成的美人靠,车马劳累的同学们东倒西歪,躺在美人靠上休息。

吴家人忙乎了一个小时,白切鸡、土豆丝、炒鸡蛋、米菜汤端了上来,刚刚出锅的柴火饭,散发出锅巴淡淡香味,美味的米酒也端上来了,主人自酿的米酒兑上一些甜酒,入口带着醇香和甘甜。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美味,被大家一扫而空。我和智校长被主人自酿的米酒馋住,临走时又问主人要了几瓶带走。

不久,歌堂饭店又来了一批客人,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大学生,一行有6人,他们是来考察当地风俗民情。饭店主人吴昌德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是侗歌高手,他家的墙上挂满了他参加各种歌唱比赛的照片。主人也成为了大学生采访的对象,他拿着牛腿琴,穿着民族服饰,坐在美人靠上唱起了侗歌,歌声悠悠。

这是一座被时光隔绝的村庄。这是一块处女地,没有商业的气息,时光仿佛停滞在远古的某个时期。这里有淳朴、安静,也有落后、贫穷。夏日的午后,村庄显得格外的安静,听不到汽车的声音,也没有商家招徕客人的叫喊声,游客寥寥,一些村民们在自家门口歇凉。坐在风雨桥上,能听到溪水流淌的声音,桥上摆着7、8架织布机,侗家妇女正在织布,轻轻地踩着织布机的踏板,飞梭在手中飞来飞去,时光就在这飞梭中流逝。桥下的鸭子和白鹅,站在溪边休憩着,一只腿站着,把头放在翅膀中,静静地晒着太阳。一只老母鸡带着一只小鸡,在桥头觅食。鼓楼下面,睡觉的、下棋的,互不干扰。下棋的人蹲在地上,在地上画出棋盘,用小石头和和树枝作为厮杀的棋子。广场上,一群妇女们在忙着分纱,拉线的、抖线的、挽线的,把数百缕细长的棉纱均匀地卷在一个转盘上。智校长说,这是他小时候看见老人们织布时的场景,而对于我还有我们同学们来说,此情此景就好像故事一样。任凭外面世界时光的流逝,小黄村依然保存着自然经济的原初状态,时光似乎已经静止在某个古老的时期。

我想,那些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的外国人,是不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古朴的田园时代太久了,所以他们到这里来寻找古代生活的家园。

新修建的小黄村广场中间伫立着一座鼓楼,坐北朝南,南北两边通透,十几层,高达30多米,层层都雕刻着美丽的图案。鼓楼两边贴着一副对联,很有气势:

泰安有山玉龙有雪杭州有湖此地有曲

黄鹤凭诗岳阳凭联腾王凭序斯楼凭歌

确实,歌和曲是小黄村的特色和优势,是小黄村走向世界的名片。上世纪90年代,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在法国、奥地利一炮走红,在欧洲很多国家盛名远播,侗族大歌天籁般的声音,目前已经征服了欧洲很多专业的评委和观众。在这里,每个人天生都充满了音乐的细胞,人人都会唱歌。饭以养身,歌以养心,对小黄村人来说,唱歌和吃饭一样的重要。如果没有了歌,也就没有小黄村了。歌声传情,歌中有男女之恋;以歌教化,尊老爱幼、敬畏自然;歌中有祖先英雄,历史故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侗族同胞就是通过一首首的歌曲来传承文明,实施教化。

村子里很多村民都在修建新房。新盖的房屋以砖瓦为主要材料,木材作为外在装饰。红色的砖,黄色的柱,既有民族特色,朴实美观,又防火实用。全村约有一半以上的房子新修的砖瓦房,还有近一半木制结构的老房,新旧房子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一栋栋新建的房屋和忙碌的工地,让我们感到了现代发展的动力正在向传统的村寨深入。政府资助了2000万,平均每套房屋补贴6万元,帮助小黄村进行房屋改造。改造的目的一是为了防火安全,一是为了改善民生。小黄村有600多户人家,3000多人,房屋密密麻麻,屋檐连着屋檐,若是稍有不慎,整个村寨都会毁于一场大火中。前几年贵州镇远报京侗寨、湖南通道骆团侗寨的大火,几乎把数百年的村寨全部烧毁,让人唏嘘不已。村民新建的房屋,都是政府请专家设计的,即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实用舒适。在修建房屋中,村民们保持着一种互助的方式,大家你帮我、我帮你,不用付劳务费,主人家只需要提供酒饭即可。这种互助的方式,既灵活,又有效,在漫长的历史中,侗族同胞就是通过这种互助的方式,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侗族文明。

近年来,随着小黄村名声鹊起,旅游开发的步伐逐渐打破村庄的平静。如何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存小黄村的那种古朴、自然,这确实是令人思考的重要课题。

 

3.黎平

下午到达黎平,在黎平大酒店,看到了正在接受排练的侗族大歌骨干,约有100多人,都是从各个乡镇、村寨选拔出来的高手,他们集中在这里培训是为了参加自治州的一个重大活动。这些来自侗乡的民族大歌的高手,穿着民族盛装,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发音练腔,优美的音调在酒店大厅内盘旋。看到这种场景,我感到新鲜好奇。千百年来,侗族同胞随性而发,在田间地头、在花前月下,或是手耳相传、或是无师自通,唱出了一曲曲美妙的歌曲,这些声音和灵感都是来自天籁自然,来自祖辈相传下来的智慧。现在,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用现代的方法,重新演绎和编排着侗族歌曲。当然,艺术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百年传递下来的这些侗族歌舞,叙述的故事也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能够吸引侗族同胞,久唱不衰。现在,指挥大家唱歌的培训老师,他们也是从侗乡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他的创作中,包含着对侗乡文化的热爱和理解,他们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把侗族大歌这项文化奇葩保护和传承下来,并不断创新。

吃过晚饭,顺便去翘街看看。顾名思义,因为两头高,中间低,像一艘两头翘起的船,故称翘街。翘街长约1千米,石板台阶和鹅卵石路面。两边商铺的东西琳琅满目,店铺门口都挂着红红的灯笼,站在街头的两头往下望,如同万家灯火,而站在翘街中间往两头望,又如同一条火龙向两头延伸,最终消失在黑色的夜空中。

翘街两边是白墙黑瓦的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明清时期,这里作为黔东南与湖广地区交通要道的繁华,商贾云集,汉侗各族络绎于市。翘街的两湖会馆、四合院,都是当时富庶的象征。在翘街的中心,有一座天主教的福音堂,高高的十字架树立在教堂顶端,俯视着街头闹市,仿佛在向众人召唤,喧闹繁华都是虚假,而人的精神和灵魂最终要回归天堂。翘街最著名的就是黎平会议旧址。红军长征时期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一次会议。黎平会议的意义这里不必再强调。因为黎平会议,这里成为了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整条翘街,如今都留下的是毛泽东居住地、王稼祥居住地等当时党和红军领导人居住办公遗址,而建造房屋的主人,在那时都是非富即贵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军阀,如今早已经被历史遗忘得一干二净。走在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热热闹闹的大排档,灯光艳丽的商铺,比起侗族村寨来说,更多体现的是现代城市的繁华和喧闹。是啊,翘街从明朝开埠以来,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各民族也相互融合,它的建筑风格,它的文化生活,与撒落在大山中的侗寨完全不同。但是,街上来往的穿着侗族服饰的路人,商铺里出售的民族纪念品和城市中的侗族标志性的鼓楼,我们感到这里仍然是侗乡文化包围中的一块“新地”。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黎平县旅游委员会调研。很多地方都把负责旅游的职能部门叫旅游局,但是,黎平却叫旅游委员会。这不是简单的名字差异,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背景。局更多的是负责行使管理职能,而委员会则更多是一个决策和协调部门,它的级别也较之局提升了半级。黎平旅游委员会的更名,正好反映了黎平在发展旅游中,正在走向前列,从过去的景点建设和管理,向超越景点、面向整体的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协调和动员更多部门来参与和促进旅游发展。当前,黎平旅游委员会的主持工作的吴家贤副主任,早期在肇兴乡担任副乡长,分管旅游开发,曾经在微博里开栏专门探讨侗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整理了很多侗族文化原始资料,梳理了肇兴等侗寨的旅游发展历史,对侗乡的旅游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可惜我们采访时,吴主任正好到国外学习考察,工作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的采访,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而走在黎平的街头,整洁的街道,充满侗族文化元素的建筑,醒目的宣传画面和标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黎平旅游正在全面展开,旅游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一颗旅游文化新星——“侗乡文化之都”正在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侗家织布的妇女

新晃二中284班  尹瑀霏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小黄村。这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小村子,青山绿水,空气怡人,让人感觉特别舒服。在这个村子里,映入我眼帘的并不是大城市的喧嚣,不是人与人之间吵闹,而是村庄的自然与和谐。在一座古老的风雨桥下面,聚集了很多人,劳动的、休憩的,场面很和谐。几位老奶奶和阿姨坐在织布机旁边织布,一边织布一边聊天,几个老爷爷在旁边下棋,有人在一旁观看,几位中年妇女在旁边的工地上铲沙,还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幕呀!看到这里,我便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常常玩耍的那个院子……好想返回童年,再次叫上伙伴去玩一会儿,哪怕是一分钟也好啊!

调研中,我主要采访了织布的奶奶与阿姨。在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她们的热情与勤劳,她们织出的侗布,无不体现出她们高超的织布手艺。

1)织布是当地人们一种的传统习俗。这里的妇女都会织布,无论是80多岁的老奶奶还是年轻未嫁的姑娘,织布是她们重要的劳作内容。在以前,织布手艺的好坏成为评价一个女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现在,随着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读书,一些年轻女孩渐渐淡忘了这一传统手艺,但是,在小黄村,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穿着侗布做的衣服,无论是冬天的还是夏天的服饰,都是来自于手工织的侗布加工而成。

2)织布程序复杂、时间长。织好一张侗布,需要很多工序,最主要包括纺纱、织布、染色。当地妇女从秋季收获棉花开始纺纱,到第二年夏季采摘马蓝染色,中间大约要一年的时间。把棉花纺成一根根细纱,需要大量的时间。现在很多人都直接从外地买来纱线,这样提高了织布效率。但是,在采访中仍然看到一位老奶奶手摇着竹轮,一根白纱如银丝一样在旋转。织布也是一项复杂的活,双脚踏着木板、一只手拿着梭子、一只手挽着布匹,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把一根根细细的纱织成布,一个熟练的高手一天从早到晚也只能织一米多长。粗布织完后,还需要染色。当地人用一种叫马蓝的植物,把马蓝的叶子采摘回来,在木桶里加上石灰浸泡几天后,形成一种紫色的叫蓝靛的东西,在用蓝靛把粗布染色。这样,粗布就染成了紫色和蓝色。最后,还要把布匹进行反复敲打,使得布匹柔软和光亮。这样,一张侗布才算织好。

3)当地人对自己亲手织的布非常珍惜。侗布制作过程复杂,花费大量时间,制作成本较高。随着很多人外出打工,织布的人越来越少,侗布的产量也逐渐减少,因此,侗布显得更加珍贵。我们在肇兴看到一家商店卖侗族服饰,少的1、2千块,多的6、7千块一套。但是,当地人对自己织的侗布一般是不卖的,自己也舍不得用,特别是精致的侗族节日盛装,平时非常爱惜。

4)奶奶和阿姨喜欢在一起织布。大家都把织布机搬到风雨桥下或者鼓楼下等公共场所一起织布。一是在织布中有的程序需要众多人一起帮忙。比如分纱环节,我们就看到在广场有7、8个妇女一起,抖的抖、举的举、挽的挽,场面热闹,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二是在一起织布,一起聊天,交流感情。有的老人家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孤独,在一起织布,可以排解她们心中的孤独。

看到这些忙碌的奶奶和阿姨们,我感叹她们勤劳、简朴、善良的优良品质,但是,把她们传承下来的侗家织布手艺发扬光大更是当前我们的责任。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胡灵熙(2016/8/30 14:00:02)

在此读了吴老师的报告之后,令人赞叹不已。作为读者,这篇报告给了我一个全方面的对开发侗族全域旅游的认识,从各方面,高角度的了解了全域旅游以及新晃及周边侗寨改良的方法。作为学生,我又学习到了写一篇好报告的方法,吴老师不仅仅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是查阅、结合了很多书籍、实际,采写下一篇报告,这对于我起到了示范性的启蒙作用。
这次的社会调查之行,我们也要感谢吴老师的教导以及一中的培养(当然还有兵哥哥们的大学经验之谈),我与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打破了自己许多的“零经验”,我们都深知,在学习这条路上我们还涉足未深,正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才能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