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茁壮成长 > 寻找遗失的文化——关于侗族遗产的调查

寻找遗失的文化——关于侗族遗产的调查

2014年09月24日 10:03:46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345

调查时间:7月1日~7月10日

调查地点:新晃侗族自治县

调查对象:各地方人民群众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

指导老师:廖雯铧

调查人员:姚超(组长)  尹巧雯  张倩  

          王慧  张佳芬  吴必疆  杨长圣

调查分工:姚超采访  王慧摄影  其他人员补充并后期整理资料

调查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关注的问题大多是生活、工作、吃喝住行等,“文化”这样东西却被人们抛之脑后;侗族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们要认认真真的说起它来,却也只是略懂得一些皮毛;说来惭愧,我们这个小组里所有成员虽然都是侗民族的,但是也不怎么了解关于它的文化,所以,作为侗族家庭中的一份子,寻找侗族遗产文化刻不容缓。

   一、侗族的来源与概括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人口251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二、侗族的传统美食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侗族人最喜欢吃的就要属油茶和酸汤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它的神奇的制作方法吧!

油茶:用猪油,大米,黄豆,茶叶等配制而成。先将大米炒成半黑,再放入较多的猪油,加上白开水,黄豆等一起煮。煮好以后放入一些熟饭拌匀,最后加进大片秘制的茶叶。茶叶煮好以后香味扑鼻,在吃的时候碗里放一两块侗族糍粑,上面再放上一些糙米,异常可口。侗族的油茶因配料不同 可分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圆油茶,香水藤粑粑油茶,艾叶粑粑油茶,虾子鱼仔油茶,猪肝粉肠油茶等。均咸香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见附录1)

酸汤:有坛制品和桶制品之分。坛制的酸食有酸汤,虾酱,盐菜,槽辣等等。酸汤是以米水存于坛内放置火边酿制而成的,主要用于煮鱼虾,蔬菜等。犹以酸汤鱼为佳。(见附录2)

侗族的美味食物丰富多彩,除了油茶和酸汤,还有虾酱,腌鱼和腌肉,紫血肉,生瘪肉等等。

三、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节日也丰富多彩的:有花炮节,架桥节,姑娘节,新婚节,赶坳等等。其中最盛大节就是赶坳,黔东、湘西交界地区的侗族,也有戊日不动工劳作的习俗。到了这一天,青年男女盛装聚集,欢度“赶坳”节日,又称“玩山”。它的起源有着另一个缠绵悲惨的传说。

原来这里的未婚青年在欢歌中互相产生感情后,姑娘就会将一块丝巾或手帕赠与意中人,并订下一次约会时间、地点,由此逐渐议及婚事,结成夫妇。后来有一对英俊美貌的情人,男的叫哪万,女的叫哪艳,以歌传情,相互爱恋。哪艳将丝帕赠给哪万,订了终身。但是有一个歪心眼的小伙,曾向哪艳求婚未成,就找哪万骗取丝帕,并将哪万推下悬崖,公开欺骗别人说,他已得到哪艳的丝帕,所以哪艳已成为他的情人。哪艳听说以后悲伤万分,便也在哪万受害的地方,跳崖自尽,为哪万殉情。此事传开后,青年们纷至沓来,用歌声为他们致哀。每年的这一天,成为了赶坳的节日。在村旁的山坳里,人们对歌求偶,以歌诉情,在欢乐的歌声中度过节日。

我们此次参加新晃侗族自治县新寨乡磨寨“六月六”坳会暨首届侗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根据我们的调查“六月六”是新寨乡的传统节日,自坳会开展到如今已有三十一年,在这里,“六月六”节日的隆重等同于春节。早期的磨寨坳会是年轻小哥、阿妹以歌传情的节日,在“六月六”这天,前来赶坳的尽是俊秀芳龄的帅阿哥、俏姑娘,他们以侗族人民最传统、最淳朴的方式——唱侗族情歌,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与欢喜。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及演变,磨寨的“六月六”坳会已不仅仅是唱侗歌的民间活动,而是发展成集侗族大歌、文艺汇演、斗鸡、斗画眉等文化艺术活动于一体的重大传统节日。坳会的头一天,村民们就开始杀猪宰羊、做“米豆腐”,为第二天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做准备。(见附录3)

四、侗族艺术

新晃侗族傩戏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侗族傩戏“咚咚推”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我们调查傩戏是明永乐17年(1419),一个名叫龙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来到这里,见有一眼长流的山泉,遂在这里定居,并将山泉开发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这里龙姓村民都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此后,又有姚姓和杨姓侗族人陆续来到这里定居, 傩戏不是一种地方戏曲,只是一种戏剧演出类型,一种原始的戏剧演出形式。它脱胎于傩祭,与现存戏曲剧种是母与子的关系。它作为一种祭祀用的戏剧,成为了研究中国戏剧形成的活化石,让我们可以知道戏剧是怎样从祭祀走向审美,从祭神走向娱人的。

新晃的“咚咚推”又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我们的咚咚推是流传在湘黔地区的侗族傩戏,与这一带少数民族不同的,演唱中所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侗语。二是“咚咚推”只在一个自然村寨中流行,但其人文价值却不亚于其它傩戏,并且因其独一无二而更显珍贵。三是“咚咚推”的演唱者不是巫师,而是普通村民,它是一种村民参与的全民艺术。四是湘黔一带的傩戏都是东山圣公、南山圣母为傩神,而“咚咚推”却是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反而成了被嘲讽的对象。五是“咚咚推”中抑巫扬医剧目,体现了古代侗族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情形在湘黔一带的其它傩戏中是极少见的。六是咚咚推是以舞蹈推进剧情的,也就是说它的整个演出,除了角色的道白以外,都是在“咚咚推”的锣鼓声中进行舞蹈。七是“咚咚推”作为一种侗族傩戏,它不但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还包容了汉族的故事,并且对汉族人物作了侗族化处理,使群众更能接受。  咚咚推的唱腔是以当地侗族民歌常用的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及各种同歌腔调在“咚咚”(鼓声)、“推”(包锣声)的反复击打中进行的。而它的舞蹈就以双脚随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反复跳跃着进行的,当地人称为跳戏。(见附录4)

五、侗族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建筑、和饮食等渐渐遗失。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下列问题:

1、饮食:侗族的代表性食物已经很少出现再餐桌上,取而代之的是家常菜。 只有有客人来了,才能享用美味的侗族食物。  现今,有些地区已经完全没有了吃侗族食物的习惯。侗族食物文明正渐渐流失。

2、服饰:如今的年轻人追求时尚,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已经不再穿侗族服饰,在侗文化集中地区,如:中寨、新寨等几个乡镇(寨)在重大节日,才有少数人们穿本族服饰;其他乡镇(寨)基本不穿,甚至没有。

3、语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国家把普通话定位日常的文化语音,人们都习惯于说普通话,说侗话的人越来越少,在不久的将来,会侗话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4、建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小洋房,大别墅,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看着一栋栋历史文化建筑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精美的瓦房,着实也是让人痛心的,但是有些地区,会重新修葺风雨桥,只是,那种味不正,也缺少了他原本的文化韵味。

5、节日:由于对我们传统节日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侗族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架桥节” 、“姑娘节” 、“新婚节” 、"赶坳"等。

六、我们的呼吁

我们组七名成员在新晃侗族自治县进行走访调查,如今国家科技的进步,各种文化的交融,使我们侗族优秀文化逐渐丢失。新晃虽然是侗族自治县,但是如今侗族的优秀文化所剩无几。曾经我的一个历史教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民族”。侗族的儿女们,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我们不能让侗族成为一个不完整的民族。

                        2014年8月27日 

油茶

酸鱼汤

六月六正在举行,台下观众数不胜数。

台上的两位阿姨正在对歌

傩戏的开幕式,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具。

 

正在表演傩戏——《老汉推车》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裘愉峙(2014/9/24 10:13:49)

调查报告不要发在资源栏目,按照方案要发在【茁壮成长】栏目,此次先帮你们转过来,网上发文章是基本技能,自己要掌握。另外调查报告中请注明调查人的班级。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裘愉峙(2014/9/24 10:13:49)

调查报告不要发在资源栏目,按照方案要发在【茁壮成长】栏目,此次先帮你们转过来,网上发文章是基本技能,自己要掌握。另外调查报告中请注明调查人的班级。

张倩(2014/9/24 23:08:47)

老师现在怎么补累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裘愉峙(2014/9/24 10:13:49)

调查报告不要发在资源栏目,按照方案要发在【茁壮成长】栏目,此次先帮你们转过来,网上发文章是基本技能,自己要掌握。另外调查报告中请注明调查人的班级。

张倩(2014/9/24 23:08:47)

老师现在怎么补累

裘愉峙(2014/9/25 21:06:39)

现在只能你们在此帖后跟贴注明班级,我帮你们改了。图片少时使用图文混排比附录方便些。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张晔(2014/10/1 14:24:42)

调查充分展示了侗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很好。

回复 支持[1] 反对[0]
姚超(2014/11/2 11:02:27)

点出汉化问题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