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解读 > 新晃一中校训、校歌、校徽、校服

新晃一中校训、校歌、校徽、校服

2013年01月04日 0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3042 作者:办公室

一、新晃一中校歌一

新晃一中第六任校长周常沛对校训的解读

2016年09月07日 10:07:04来源:本站原创访问量:6713 作者:周常沛

余在湖南省立十中,曾以“行已有耻”、“ 博学于文”语诸生,去岁搂长本校,仍主贯彻新旨,盖以学校不仅为传授知识之地,亦为健全人格之所,设知识丰富,技能高强,而人格卑下,则知识技能实足以助长其作恶也。故本期开学之始,复规定“诚”,“敬”、“勤”、“勇”四字校训,务期逐步达成“有耻”“于文”之旨。然四字真义,诸生亦未尽明,特引古语释之,并附以己意。

首曰诚,刘漫堂曰:“温公之学,始于不妄语,而成于脚踏实地”。 不妄语者,不欺人也;脚踏实地者,不自欺也;果能如是,则言行一致,表里相应矣,刘蕺山曰:“古人一言一动, 凡可信之当时, 传之后世者,莫不有-段真至精神者在内”,此所谓”不诚无物” 也..

次曰敬,程伊川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曾文正曰:“ 敬则小心翼翼, 事无巨细,皆不敢怠”。朱晦庵亦曰:“凡人立身行己, 应事接物, 莫大乎诚敬. 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语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诚为人生之理想境界.,敬为达此理想境畀之方法,此诚敬所以立其本也。

三曰勤。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愚采必强”。俗云:“勤能补拙, 然不拙亦须勤, 一个人之成功, 必须九分汗下, 一分神来”。李长吉作诗:”呕心肝乃己”。杜子美咏吟:“语不惊人死不休”。易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终殿之以勇,勇有大小之别:血气之勇,小勇也;义理之勇,大勇也;“衽金革, 死而不厌”, 小勇也;生于智慧,出于仁爱,不惜任何牺牲以达其理想任务,大勇也。吾人舍小勇而取大勇,则天地间何事亦可成也。本期各班学生印行同学录,求序于予,特以斯义冠其旨,诸生倘能身体力而行之,虽不曰必成完人,亦庶乎其小廖乎。是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十六日  周常沛为晃中同学录作序

 


 


演唱:新晃一中麒麟合唱团

二、新晃一中校徽

校徽由“新晃”的拼音首写字母“X”、数字“1”和汉字“中”组成。数字“1”寓意一流学校,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内涵。数字“1”又像一支出鞘的飞箭,象征新晃一中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图案还包含抽象飞翔的鸟儿,象征学子不畏艰险,探索真知,立志成才的崇高理想。图案“X”构成星星,表示最好、最优秀的含意,象征优秀人才。图案还融入“教育”英文字母“e”突出现代教育特征,体现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图案中的一笔采用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处,突出新晃一中悠久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图中“1939”为新晃一中建校时间,“诚敬勤勇”四字为新晃一中校训。

20065月新晃一中校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

    收集  杨长友    2006526

修正  杨先智    2013124

  

三、新晃一中校服系列(整理时间:2015年1月30日)

    1、新晃一中教师冬装(图为2014届高三数学备课组荣获省级优秀备课组称号合影)

    2、新晃一中教师夏装(图为2013年德育研讨会场景)

    3、新晃一中教师春秋装(图为2014届年级管理团队合影) 

    4、新晃一中学生冬装(年级以红、蓝、绿装饰条区分,图为新晃一中晨会C1402班同学唱校歌、升班旗情景)

    5、新晃一中学生夏装(年级以红、蓝、黄衣领和袖口区分,图为新晃一中2014年体育节入场式1301班创意表演)

    6、新晃一中学生春秋装(年级以胸前装饰区分,图为新晃一中2014年体育节入场式C1302班创意表演)

    7、新晃一中初中部学生礼仪服(图为新晃一中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大赛C1301班比赛情景)

 

校歌 校训 校徽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第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中山大学校徽


 
        校徽是大学的象征,也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编辑:裘愉峙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