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研组 > 2024年上学期+吴桐+《登岳阳楼》+教学阐述

2024年上学期+吴桐+《登岳阳楼》+教学阐述

2024年03月20日 16:06:23 来源:网校空间 访问量:61

《登岳阳楼》教学阐释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感知意象品读炼字艺术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

思维发展和提升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

审美鉴赏和创造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文化传承和理解陶冶情操,学习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重点】美读名句,涵泳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昔闻”、“今上”的深层内蕴,欣赏“坼”“浮”等炼字妙处。

【教学思路

一、导

1.教师导入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和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就是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 758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他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赏花也溅伤心之泪,闻鸟亦感惊心不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券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公元 763 年,夏天,初闻官军胜利,他以为“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八年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他涕泪满衣裳,更是欣喜欲狂,有了放歌纵酒飞身回洛阳的狂想。这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然而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危机四伏的大唐让他并未如愿,公元 766 年的这个秋天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的杜甫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1.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年五十七岁的他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冬天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聆听杜甫用他弱的身体发出的生命的慨叹。

 

二、识

1.识诗人【我给杜甫贴标签】

杜甫(公元 712-公元 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500 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1. 识风格

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所谓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三、读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解决问题:停顿、语速语调、重音。)

2.点名朗读,然后评点朗读的技巧。

3.观看朗读视频,作出圈点勾画。

提示:这首诗歌初步的情感基调是壮阔之中又有着凄凉心境,注意停顿和语速语气,语速语气在每联最后要拖延悠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师生齐诵。

 

四、赏

1.这首诗歌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1. 置身诗境,请同学们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1. 文本赏析

首联:诗中用“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

表面: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深层:百感交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解析:这里运用了时空错综的艺术手法,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年,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叹惋。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国运昌盛、诗人也意气风发,既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国运衰微,诗人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联想《江南逢李龟年》,这段人生际遇也暗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颔联:王士稹赞为“雄跨今古”,好在哪里?【回顾炼字题答题步骤】

  1. 解释含义
  2. 赏析手法
  3. 结合背景,探究特殊含义与感情。

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②意境开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

③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壮阔磅礴的气势,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也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定。

赏析: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颈联:对比手法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以舟为家,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结合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 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北归无望,吐蕃入侵,不禁涕泗横流,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尾联: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小结: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这两句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诗人并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痛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涕泗横流。

 

五、思

思考:结合杜甫的其他诗句,思考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教师引导:

失败时的眼泪是懦弱,成功时的眼泪是喜悦,看到别人于危难之中受苦而流泪,那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泪流;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泪是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唯独不为自己流泪!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却不改初衷,忧国忧民。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有三种,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圣”的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教学是针对高一必修下册语文课本中古诗词诵读部分的杜甫《登岳阳楼》进行的。通过这次教学,我旨在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诗歌的鉴赏把握,体会诗人作为“诗圣”的圣人情怀,同时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

首先,课堂设计方面,我在导入部分设置了情境——猜猜他是谁,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远大理想做了简单的概括。这种情境化的引入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再采用杜甫的四首诗,组成“四季观诗”环节,增加了他们对诗人个人经历的理解。但是,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导入还需要更多的互动方式,应让学生适当朗读部分诗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不是全程教师讲解,这样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个人体验与情感。还可以联系上学期必修上册的《登高》篇目,两首诗时间背景相似,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又能够复习巩固,一举多得。

其次,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由意象到意境以及对诗歌内容自上而下逐层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但是,在探究诗歌意境画面时,我忽略了对于简易诗歌教学的要求,对于较为简单的古诗词篇目,应引导学生从理解上把握,对于内容的翻译与朗读尤显多余。

再次,我在第二部分对于诗歌风格做了解释说明,应于课堂结尾处再做一回扣,会使得整堂课更加完整、有条理。

对于学生方面,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古文诗词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较弱。这也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诗歌情感理解能力,同时加强诗词欣赏和鉴赏的启发与引导,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激发学生对于古文诗词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这次公开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感谢学科组各前辈、同事们对于本次公开课的批评建议,我会总结这次教学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个人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课建议

自评:时间没有把控到位,最后一部分总结“为谁流泪”引出“诗圣”未呈现。

杨长友:课堂紧凑,语言精炼简洁,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不足①学生诵读少;②课堂后半截学生活动不够(问题难度大),诵读指导:颔联气势应该高昂;③诗歌可以无需翻译,理解基础上进行赏读,第二三联举浅显的例子帮助理解。

李劲松:联系《江南逢李龟年》,情绪引导到位,杜甫终于来到朝思暮想的岳阳楼,充分发挥朗读优势。

江玉琼:教学环节一一落实,课堂充实,诗歌需要多读。

谢子晗:沉郁顿挫作为重点没有展开,分析《登岳阳楼》时可以每联回扣。

杨丽铭:练字分析拓展到位,联系高考。

邓张桦总结:诗歌较简单,学生能够自学,需要增加难度,可联系《登高》。


bedfbc7e9b6b29d568cff59d16fb5fe
上课照片

bc918380095c2942866c863c6f4f753
d62a1c9fe5e83bbc7919f666463f23f
379351222009315521

 

编辑:吴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事业单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晃一中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新晃一中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1921号-1
联系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镇太阳坪路27号
邮箱:xhyzbgs@163.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